射洪花果山动物园,设施陈旧 杨灵 摄
射洪花果山动物园里的狮子,是开园时就引进的,一个月饲养成本5000元 杨灵 摄
成都商报记者 杨灵 王超 袁伟 汤小均
射洪北花果山,冬天里游人疏落。12月12日中午,半山腰的动物园售票亭正在翻修,三个年轻人走过来问,动物园要收门票吗?“要,10元一个。”坐在旁边坝子里喝茶的贺洪武应声回答。作为遂宁唯一的动物园——花果山动物园,2002年投资建设,投入250万元,15年过去,成本没收回来,生意却越来越差。
同样因为客流量太少,巴中动物园今年9月封园停业。而绵阳一位经营动物园10多年的冯姓老板,目前正在广元考察一个水上游乐项目,打算改行。中国动物园协会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从会员单位的调查情况看,一些小型动物园确实陷入困境,但并非整个行业如此。
原因何在
业内人士:经济条件改善, 周边大型动物园受捧
赵南星,自贡市动物园的经营者,从事动物园管理、动物饲养工作已经23年。为何这些小型动物园经营困难?他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经济条件的改善,更多人会选择驾车到周边大型动物园游览,比如成都、重庆、雅安等地的动物园。
第二,小型动物园自身条件限制,比如经营状况差、管理不到位等等,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舍不得再投入,不增加种类和数量,导致经营状况下滑,最后入不敷出。
遭遇寒冬
圈舍锈迹斑斑,园里设施陈旧,鸟类的笼舍不再漂亮。狮子和老虎趴在笼子中,面对玻璃外小狗的吠叫,几乎没有反应。这似乎已不是一家动物园的场景。
巴中
封园停业,园长:“有时一天一张票都卖不出去”
位于巴中南龛山景区的动物园今年9月封园停业,目前10多种动物有待处置,5名工作人员也有待安置。巴中动物园属于国有性质,关停后的动物园,每个月的饲养成本和员工工资,都由政府补贴。但每个月1000多元的待遇,依然让30岁、兽医专业出身的园长郭开浪感到迷茫。
郭开浪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巴中动物园虽然占地面积不大,展区只有2亩左右,但却是一个有着30多年历史的老动物园。2013年以来,巴中动物园就处于亏损状态,因为没有动物新品引入,目前动物园还有包括狮子、猴子、蟒蛇、娃娃鱼、野鸡等10多种动物。关于这些动物的处置,动物园先后联系了成都、南充的动物园,“目前正在谈”,郭开浪说,动物园已经没有计划再开张了,动物只有转售给其他动物园。对于动物园的关停,郭开浪觉得惋惜和无奈,“但这又是大势所趋”,郭开浪说,关停之前,有时候一天一张门票都卖不出去,“现在关停了还能节省一些运营开支”。
在绵阳经营一家动物园的冯老板“不愿多说”,这几天他和几个朋友正在广元忙着洽谈一个水上游乐场项目,冯老板说自己准备改行。
南充
曾经“川东北第一” 如今被转手
与巴中动物园有着相似命运的,还有南充果山动物园。2014年,王永斌到南充接管南充动物园,当上了园长。但仅仅坚持两年,他便收拾东西回到了河南老家。
南充动物园从2004年开始,便由私人经营,但由于经营状况不好,期间多次转手。公开资料显示,南充市动物园诞生于1953年,前身是南充市曲协临时圈养动物的表演场所,上世纪60年代中期,南充市动物园挂牌,并入果山公园。2004年,果山公园进行改造,动物园便转为私营,地址也迁至西山风景区内一苗圃用地继续经营,由于缺乏资金支持,动物园无力对现有硬件进行改造升级,无法引进新的动物品种,从当初品种齐全、号称“川东北第一”的位置上逐渐衰落。王永斌接手后,也未能够改变南充动物园的困境。2015年初,成都商报记者到南充动物园采访时,王永斌正在为动物们的生存和未来而苦恼,动物园的收入主要来自门票收入,这笔收入将维持园内员工工资以及动物们的伙食费开销。“每个月的门票收入只够勉强维持动物园的运转,赚不到啥子钱。”王永斌说。
南充市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科相关人士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南充动物园经过多次转手但都未能坚持下来,主要原因是经营不善,地理位置也不好。12月14日,成都商报记者联系上王永斌时,他说自己目前已经回到河南老家,两年前将动物园转给了蓬安花好月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后者在蓬安利溪镇建立了一个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