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眉山市公安局彭山区分局特巡警大队民警在彭山江口沉银明末战场遗址考古现场巡逻。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李向雨摄
前两天的国际古迹遗址日,刚送走近百名前来与考古现场“零距离”接触的观众,4月20日,又迎来数十家媒体参与的遗址二期考古发掘成果通报会。作为彭山江口沉银明末战场遗址(以下简称“江口沉银遗址”)安保组副组长,这几天,眉山市公安局彭山区分局特巡警大队副队长聂自信的神经一直紧绷着。
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江口沉银遗址的考古价值不言而喻——去年第一期考古出水文物3万余件,今年第二期经过近3个月发掘,已出水文物1.2万余件。而“石牛对石虎,黄金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的传说,更是给江口沉银遗址增添了传奇色彩,吸引了无数媒体和公众的目光。
“聚光灯下守护‘国家宝藏’,我们的安保工作容不得丝毫马虎。”彭山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王鹏介绍,从考古工作启动第一天开始,彭山公安就进场开启了24小时不间断的安保工作,两年多来,未发生一起安保事故。
如此滴水不漏,是如何做到的?4月20日,记者现场进行了走访。
眉山市公安局彭山区分局民警查看监控江口沉银明末战场遗址考古现场。
难
一期打围面积约20万平方米,部分考古点就在居民楼下
当天中午,记者一行驱车从彭山区公安分局出发,前往江口沉银遗址现场。车辆驶过岷江大桥,再前行几分钟,路边出现了一排围挡遮住了江景。“围挡内就是江口沉银遗址了。”公安分局工作人员介绍说。
“不止这道围挡,里面的考古作业区还设置了一道围挡。”考古现场安保组组长、彭山区公安分局副局长曾勇强补充道,“打围两道是因为考古现场安保形势复杂。”
据介绍,考古工作启动之前,彭山公安曾参与破获针对江口沉银遗址的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但相对刑侦工作,常态化的考古安保“持久战”还是个新鲜课题。
2016年底,考古工作全面展开前,眉山市公安局主要领导带领彭山公安相关人员前往南昌学习海昏侯墓考古安保经验。但是,和其他考古安保相比,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安保工作还很特殊。
曾勇强介绍,通过细致研判,彭山公安总结出了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安保工作的几大难点:一是面积太大,一期打围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光长度就有1.4公里。二是遗址周围是居民聚居地,居民在自家窗台就能看到考古现场。不仅如此,一些吊脚楼就建在考古发掘范围内,有些考古工作需要在居民家楼下开展。三是考古工作涉及的人员构成复杂。除了考古人员,此次考古还首次招募志愿者全程参与,现场最多时有100多位周边居民参与辅助性工作。四是连通考古现场的是江口镇的主干道,来往车辆人员很多,但又没办法像有些考古现场一样,采取断道的方式控制人流量。
而除了地理位置带来的安保压力,江口沉银的社会关注度也给安保工作带来不小压力。
“江口沉银一期出水文物中包括张献忠册封妃嫔的金册,铸造的西王赏功金币、银币,明王朝册封藩王、世子、郡王及妃嫔的金册、银册,铭刻有年号、地点的明代官银,以及大量精美的金银首饰等,说明考古现场文物价值很高。”曾勇强介绍说,此前,公安打掉了10个江口沉银盗掘文物犯罪团伙,破获盗掘古文化遗址、倒卖文物案件32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70名,追回各类文物千余件,涉案文物交易金额达3亿元。这从侧面反映出,曾经这里盗挖猖獗,考古工作开启后,盗挖的风险仍然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