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待用”的概念源于国外,如“待用咖啡”就是在咖啡馆消费的人提前多买一两杯咖啡“寄存”在店里,供经济困难或需要帮忙的人免费享用。
1276碗
2014年9月16日,面馆如期开业。 截至今年三月,共有282名客人购买了1276碗“待用面条”存在面馆。
888碗
根据当前的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一共送出888碗(餐票)“待用面条”。
388碗
三年多来,库存数一直保持在300-400碗之间的高位,最多的时候库存数达到500碗。目前,库存也有388碗之多。
望着墙壁上388这个数字,老板杜军很犯愁。原本是希望传递爱心和信任,爱心却一直“库存”。最近,杜军和合伙人石永莉想把这笔库存捐给一位家庭困难、即将入学的大学生,但又纠结这会不会违背爱心的初衷?
三年多前,宜宾一家面馆开业时引入了国际上流行的“待用食物”理念,根据面馆实际情况推出“待用面条”,截至今年三月,市民们购买了1276碗“待用面条”。但是,用出去的却寥寥无几。
待用的爱心
“他制作了专用的免费餐票,凭此可取得和付费客人同样的用餐小票,以示对取食者的尊重”
一份周济他人的理想 282人购买1276碗
杜军是土生土长的宜宾人,早年间,在一本杂志上读到国外“待用咖啡”故事,深有感触。前几年,杜军因为家人生病住院,越来越感觉“待用食物”体现的人性光辉。
2014年下半年,迫于生计的杜军继承了岳母做面的传统手艺,打算开家面馆,并通过面馆实现“待用食物”周济他人的理想。杜军的想法,得到了亲朋好友和合伙人石永莉的支持。
2014年9月16日,面馆如期开业。石永莉、李漫侠等10名同学,购买了268碗“待用面条”,寄存在面馆,任何需要的人都可以免费取用。为了让人们知道面馆提供免费待用面条,杜军在店内和店外的墙上做了广告,希望看到的困难群体主动入店取用。
“我们按每碗二两的标准,来制作‘待用面条’。”杜军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为了防止取用者产生自卑感,他制作了专用的餐票,取食者向收银台支付餐票,取得和付费客人同样的用餐小票,以示对取食者的尊重。
截至今年三月,共有282名客人购买了1276碗“待用面条”存在面馆,价值11485元。其中,既是面馆合伙人,又是杜军同学的石永莉,一个人就买了168碗。
一本越攒越多的善心 最多时库存达500碗
面馆开业当天,购买数量达到268碗; 此后,陆陆续续有客人用餐后购买“待用面条”存放。为了方便管理,杜军准备了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来记录每一笔“待用面条”的购买时间、金额。对于客人,杜军通常建议其留下电话。“大家都是出于一片善心,也是对我们的信任,因此没有人真正留下过联系方式,甚至很多人的姓名都不是真名。”
成都商报记者注意到,杜军记录“待用面条”购买清单的笔记本,已经记了整整26页。小到小数点后面的零头,都有完成的记录,清晰可查。此外,杜军在墙上贴了个数字显示器,每日公示“待用面条”的库存数量,保证购买者知情和监督。记账的本子也挂在公示墙上,任何人可以随时查看。
“自从面馆开业以来,‘待用’面条从来没有用完过。”杜军告诉记者,三年多来库存数一直保持在300-400碗之间的高位,最多的时候库存数达到500碗。而即使目前杜军将面馆交给了石永莉打理,库存也有388碗之多,而且仍然有顾客购买。
尴尬的爱心
“但也不是每个受赠者都愿意来取用。送出去30碗,一次也没有来吃”
一个无人光临的窘境 开业至今鲜有人主动取用
杜军和他的“待用面条”从诞生开始,包括成都商报在内的多家媒体,曾报道过这种公益新模式。但是“待用面条”本身,却未被公众完全接受。从开业到现在,鲜有人主动来取用“待用面条”。
“印象中,有一对高县大窝镇的老年夫妇,老头在面馆对面医院住院,眼疾很重,家庭困难。”杜军回忆,当时医院的护士长见他们可怜,便告知他们可以来面馆取用免费待用面条。“老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走进面馆,从此每天来,吃了一个星期。”杜军说,最让他感动的是,老人出院后曾专门给面馆送来花生。
如何让需要的人接受并取用“待用面条”,杜军很伤脑筋。“没人主动来,我们就联系医院、社区,给困难群体送取餐票。”杜军告诉记者,面馆每个月都要给附近社区的困难老人和环卫工人送餐票,库存基本保持平衡。
根据当前的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一共送出888碗(餐票)“待用面条”。杜军保守估计,真正使用率达80%以上,被取食700余碗。“有些人可能遗失了,有些医院护士手中还有余票(赠送给困难病人的)。”杜军表示,希望更多需要者主动来取食,而不是面馆定向去送餐。
但也不是每个受赠者都愿意来取用。石永莉说,三个月前屏山有个村民在山上采药被熊咬伤,家庭比较困难,又面临巨额治疗费。面馆主动送去30碗“待用面条”餐票,结果对方一碗都没来吃。“我们后来联系到对方,结果病人把餐票也弄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