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柳锋 吴枫 杨涛 实习生 王钰 摄影报道
联合国总部,陈列着三样特别的礼物——来自中国的成昆铁路象牙雕刻艺术品;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带回的月球岩石;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模型。它们代表了人类20世纪创造的三项最伟大的杰作。
成昆铁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段传奇。在外国专家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30万人劈山架桥,用血肉、理想和信念,在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中筑成了一道钢铁大动脉。
走过成昆线的人,都会惊叹于共和国建设者们坚苦卓绝的付出和努力。“成昆铁路以其神话般的诞生,奠定了自己在人类筑路史上无可争议的王者地位。”“70年70人”主题报道回到四川,记者拜访了半个世纪前成昆铁路首车历史见证人黄显培,听他讲述从激情澎湃的岁月中看到的发展变化。
时间回到1970年。7月1日,首发的彩车从喜德站开过。几个月后,黄显培站在车站的挡土墙边,用灰浆勾最后一道缝。这一笔完成,该工段的工作才算全部结束。
作为成昆线首车历史见证人,他清楚地记得,迎着第一辆疾驰的列车,他在哈斯洛大桥桥头上站得笔直,泪流满面;他还记得,为了拍摄成昆线壮美弧线,他徒步从西昌一路向北;他更记得,屹立在成昆铁路旁的2100块墓碑……
时光荏苒,肩挑背扛早已变成机械化作业,四川目前运营的29条铁路也已编织成网。黄显培期待着成昆复线建成后,再走一趟,到云南去看一看。
创造奇迹
筑路“禁区”
一代人不辱使命 修筑大西南大动脉
黄显培,自贡富顺人,1945年生。10多岁时,他的人生与铁路并轨,再没有分开。
2019年6月19日下午,他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领进家门后说:“听说你们想了解成昆铁路的事,问吧,我跟成昆铁路有特殊的感情。”
对成昆铁路而言,“奇迹”二字再合适不过了。黄显培说,苏联专家当年来考察后,明确说这是“铁路禁区”,修不成。“当时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个方案,西线难度最大,但国家选择了西线,最后30余万人劈山架桥,还是修成了。”
成昆铁路建成后,与贵昆、川黔、成渝铁路相连,构成了西南环状路网,并通过宝成、湘黔、黔桂三条铁路通往西北、中南和华南,彻底改变了西南几乎没有像样铁路的历史。“我们铁路系统有种说法,成昆铁路至少推动中国的铁路工程技术进步了半个世纪。”他说,成昆铁路和攀钢建设,被专家认定至少影响和改变了大西南2000万人的命运,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了50年。
至今,成昆铁路,仍是中国最忙碌的铁道命脉之一。数据显示,2018年,成昆线共运送旅客1119.8万人。
破解“禁区”
挖隧道靠肩挑背扛 “百米成洞”要受奖
2019年6月25日,江苏常熟传来消息,中国首台复合地层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机“振兴号”下线。这台基建重器,采用全部自主技术和多项国产核心零部件。消息传来,74岁的黄显培感慨万千:“这家伙好啊!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基建水平又上了个档次。”
他说,1965年,自己跟随中铁二局10处从贵昆线转战成昆线,负责在凉山州喜德县附近建铁道线。“不敢比啊!我们那时的机械设备非常简陋。”他回忆,当年挖一个普通的隧道,要两个人抱一台风钻机,整队人一月推进一百米,都是非常难的事,叫“百米成洞”,是要立功受奖的。如今电脑控制的盾构机,掘进速度都是按分钟计,“这在当时,想都不敢想,更别提轨道吊车这些大型机械化设备,当年很多机器都得拆下来,大家肩挑背扛”。
黄显培记得,他们13队工地上有一辆运石头的翻斗车。大家都知道,这辆车是用了3000斤玉米从苏联换来的,驾驶室连玻璃都没有,工地上都叫它“蹦蹦车”。
成昆英魂
牺牲的工人兜里 揣着结婚的请假条
正是这辆“蹦蹦车”,让年轻的黄显培第一次看到了死亡。
开这辆车的,是机筑处第五队的年轻小伙,重庆江北人,21岁。出事的那天,黄显培和工友正在挖挡土墙的基坑。
“那天,小伙子开着车来得很早,老远笑着给我们打招呼。”黄显培说,车子的噪音很大,他还专门扯着嗓子喊:“兄弟们,我明天就回去了,回去结婚。”说完,还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工友立马讨要喜糖。“要得要得,绝对要带。”小伙连连答应。
卸石头的时候,“蹦蹦车”突然后溜,小伙子被碾压,掉落的石头又将他砸中。工友们把他抬到医务室的时候,就不行了。黄显培记得特别清楚,有人整理他的衣服时,发现兜里有张请假条,车队领导字都签了,在场的人都哭了起来。
1968年6月13日,喜德县沙木拉达乡发生泥石流,冲毁铁路工棚、桥梁,百人遇难。黄显培也经历了,“幸好我们当时住的地方高。”他说,头天傍晚一直下雨,两三百人还跑到河边抬材料。暴雨持续一夜,早上起来一看,牛日河上的便桥不见了,“一个山包都被冲走,何况是人。”
黄显培说,他在一线看过有人在打隧道的时候,被石头砸中身亡;在休探亲假的途中出车祸离世。修筑成昆线,有多少铁道兵和施工工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啊,全线每2.5公里就有一名建设者牺牲。
见证奇迹
成昆线首车驰来 他迎着列车泪流满面
1970年6月,历时12年后,成昆铁路终于完成铺轨;同年7月1日,全线开通运营,通车典礼在西昌举行。
当天凌晨,黄显培和上千工友早早站在铁路线旁,等着从成都发出的第一列火车南下。他们选了最干净的衣服,戴上藤帽,四五米站一个人。黄显培说,他被安排站在哈斯洛大桥的北桥头,车到的时候,天还没亮。但能看见车上插满了红旗,上面的工农兵代表使劲朝他们挥手、喊话,“我根本听不清他们喊什么,只是泪流满面,不停地向他们挥手。”
1984年12月8日,联合国将成昆线评为20世纪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三大杰作之一。黄显培得知这个消息,是在几天后,“修成昆铁路,够我们吹一辈子了,真的很骄傲”。过了50多年,成昆线的数据他依然信手拈来,不用查资料,报得清清楚楚:全长1096千米,桥梁991座,隧道427座,桥隧总长度占线路41.6%;沿线124个车站有40多个车站全部或部分建在桥梁上和隧道里……
“就算是放在现在,机械化程度如此高的情况下,也是了不起的工程。”黄显培说,在专家说的“禁区”,我们硬是修起了铁路,火车轰鸣那一刹那,沿途工人和铁道兵怎能不热泪盈眶?
一辈子的成昆情结 他期待再拍成昆壮美
1986年6月的一天,黄显培第一次坐上了成昆铁路的列车。这次,他是参加中铁二局重点工程摄影,用镜头记录成昆铁路的壮美。按照计划,他先乘车到西昌,然后沿铁道线一路向北。
列车上,一亮一黑间,往事汹涌而来。行至喜德时,他再也忍不住了,拉住同行的人兴奋地喊道:“快看,这一段就是我们修的。”到了西昌,黄显培和同伴去拍照,他们一路寻找成昆铁路的最佳拍摄点,有时候为了等列车出现,一等就是几个小时。
“关村坝车站的一线天大桥很震撼,我们拍到了列车跨两个隧道一座桥的画面。”黄显培说,这一路,他用镜头看到了不一样的成昆线,“马蹄形”、“眼镜形”、“台阶形”,真是壮美极了。
退休后,黄显培喜欢坐着火车看祖国大山大河,北上西安、东出湖北、南下昆明、广州,“四川的铁路网越织越密,出行越来越方便。”
目前四川运营的铁路29条,遍布19个市州、118个县市区、666个乡镇。2018年,四川省铁路客运量为15116万人次。
年过七旬的黄显培耳聪目明,经常锻炼身体,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来坐上成昆复线感受国家变化的速度。
筑路情怀
铁道线上的青春
新婚妻子不信修路苦他 带她住了两个月工地
1986年6月,一辆列车在西南腹地飞驰,绿皮火车在山洞和桥梁间时隐时现。卧铺车厢一个窗口,一名中年男子紧盯着窗外。行至喜德县,这里的很多事物都跟他有关,准确地说,跟他的青春有关。
“那道挡土墙是我们修的、远处那块空地是我们的篮球场、当时我们就是从这里溜索过河……”青春的样子,渐渐清晰了起来。
忆青春
一年12天探亲假,基本都是在路上
“那个时候,真还不咋晓得累。”黄显培用这句,讲起了自己的青春。
20岁那年,他转战成昆铁路。修成昆线的时候,只要有人站出来鼓励一下,大家浑身都是劲。1965年,黄显培在中铁二局10处13队工作,月工资40多元。“什么概念?当时的一台收音机100多元、一双皮鞋20元、一床毛毯50元,上海牌手表120元,这可是很多人艳羡的工作”。
一年有12天的探亲假,基本都是在路上。“我从老家富顺县,到工地喜德县,要绕道成都,坐节节车,运气好的时候,可以遇到拉材料的货车。”黄显培说。
他还记得,有一次家里催他休探亲假,其实是催他回去结婚。临返回工地时,新婚妻子要跟他到工地看看,“你们修铁路的都在说苦,我就不信能苦过我们干农活的啊?”在妻子的坚持下,两人花了4天时间,从富顺到自贡再到成都,然后赶火车南下甘洛,在这里,他们又搭车前往工地。
“工地还专门准备了家属房。”黄显培说,实际上就是一个两米宽的地方,只放得下一张床,盖着油毛毡。谁知,这一住就是两个月,当时没车回去了。新婚妻子经常鼓励他,“先苦后甜嘛”。
致青春
“那段岁月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13队所在的工地,主要是铺路基、建挡墙、掘隧道,每天上午8点干到12点,下午2点半干到6点半。
黄显培说,他们的娱乐方式很多,最普遍的就是打篮球。有人选了块平地建了个篮球场,说是篮球场,就是一块泥地,搭了个篮球架。工友太多,打篮球的都是三人一组,排着长队打半场。谁先进3球,对手就输,蹲在篮筐下接受惩罚,“就是蹲那挨球砸”。
另一种惩罚方式,就是把旧报纸撕成长条,贴在脸上当胡子取乐,一看就知道谁输了,“所以当时在我们的驻地,到处都是欢声笑语。”黄显培说,有人甚至用一根扁担,就可以进行一场“扭扁担”比赛,谁力气大谁赢。
除了欢声笑语,也遇到了很多险情,打隧道掉石子、溜索过百米宽河道,甚至还看到了工友就在身边牺牲,“这就是我们的铁道线上的青春,有汗水、有欢笑、有血、有泪,那段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柳锋 杨涛 吴枫 实习生 王钰
工程档案
开创13项世界铁路之最
成昆铁路:“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
成昆铁路在开建之前,曾被外国专家断定“修不成”。最终,我国还是选择了最难的西线,一路向南,穿越大小凉山,连接起西南腹地。工期历时12年,于1970年7月1日正式通车。30万人劈山架桥,铁道兵和施工人员付出巨大的牺牲,缔造出“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奇迹”的三大杰出成就之一。49年后,当年的修路人黄显培,提笔在宣纸上写下:“成昆铁路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
成昆铁路,起于四川省成都市,止于云南省昆明市,全长约1000多公里,是中国铁路主要干线之一。沿线山势陡峭,奇峰耸立,沟壑纵横,地形和地质极为复杂,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我们修之前,外国专家就断定修不成,认为中国人是不是疯了,要在这种地质上建铁路。”黄显培说。
1970年7月1日,南北两辆列车在西昌相遇,10万人参加庆典仪式。1984年12月8日,大洋彼岸纽约曼哈顿,冬日的阳光洒在39层高的联合国大厦。上午10点,联合国官员宣布:象征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三件礼物,被评为联合国特别奖。
来自中国的成昆铁路象牙雕刻艺术品,被排在三项特别奖首位。
成昆铁路为何有如此地位?黄显培说,半个世纪前缔造的这条铁路,有着至今仍让人惊叹的数据。全线设计7处螺旋形、圆形、灯泡形盘山展线,13次跨越牛日河,8次跨越安宁河,47次跨越龙川江;成昆铁路开创了18项中国铁路之最、13项世界铁路之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人民日报》曾称,在全世界无数条铁路中,中国的成昆铁路可谓地位超然,它铸就了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神话。
据了解,成昆铁路的建成,让曾经闭塞落后的大西南,实现了经济腾飞。西南腹地,49年光阴里,金沙江水奔流不息;莽莽群山间,列车穿行不断。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柳锋 吴枫 杨涛 实习生 王钰
成昆铁路大事记
■1952年根据中央建设西南铁路网的战略决定,西南铁路设计分局派出了一支小分队,从宜宾出发,沿着金沙江而上,开始了踏勘成昆铁路的艰难征途。
■1953年3月中国方面向苏联专家介绍了这三个方案。苏联专家断言,只有中线可行,西线根本就是修建铁路的“禁区”。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大胆确定了中国专家据理力争的西线方案。
■1958年成昆铁路北段开始施工。
■1964年仅建成成都至青龙场61.5公里。
■1964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加快内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发出“成昆路要快修”的指示,国务院、中央军委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成昆铁路建设的重大措施。
■1966年进入施工高潮施工人员达到35.97万余人。
■1970年6月底在礼州接轨。
■1970年7月1日在西昌举行成昆铁路通车典礼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