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四川新“马帮”活跃全国:因水电站建设再度兴起 一年挣二三十万
2020-01-14 08:52:39    作者:江龙      来源:成都商报     

 

德昌马帮队走在山路上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江龙 摄影报道

  在德昌马帮人的眼中,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远征”,重复着团聚与离别,连接着家与远方。

  铃儿叮当,马蹄声声。深冬的早晨,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48岁的罗顺元夫妇赶着骡子,小心地走在山间密林小道上,马帮队伍沿着山道迤逦而行,罗顺元从事马帮运输已有20多年了。

  过去,在中国西南地区有一种特殊的交通运输方式——“马帮”,就是利用骡马帮人运输物品而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车辆运输逐步替代了马帮,马帮人的身影也渐行渐远。

  不过,就在大家以为马帮已经消亡走进历史的时候,在四川省德昌县,还活跃着一群职业马帮人,罗顺元就是其中之一。

  1996年,因当地修建水电站,马帮运输再次应时而生,后来水电站建好了,马帮也并没有消失,而是逐渐走向全国,找到了一条新的生存发展之道。

  如今,德昌马帮人活跃在全国各地,每年春节前,他们赶着骡子从全国各地回家,过完短暂的春节又匆匆外出,像候鸟一样季节性迁徙。

  他们不是“最后的马帮”,而是一支“新马帮”……

  1

  一个镇上千人干马帮运输

  职业马帮人回家了,过年是最幸福的时光

  从德昌县城出发,沿着省道219一路向南,路边的农舍边、山坡上随处可见成群的骡子,它们悠闲地吃着草,晒着太阳……在茨达镇新胜村,刘代安抱着一堆干稻草,喂给拴在树上的6头骡子,今年49岁的他,已经从事马帮运输15年,当阳光洒在他的脸庞,脸上显露出饱经风霜的皱纹。

  德昌马帮虽名为马帮,却是清一色的骡子。刘代安介绍,骡子力气大,能驮三四百公斤货物,骡子比马有耐力,适合走陡峭山路,且饲养成本较低,运输效率比马高。

  刘代安从山西回家才10来天,他感叹家乡的气候比外面好很多,“北方的冬天非常冷,有时冷的受不了。”他所在的马帮队,由19名成员和47头骡子组成,当中有夫妻、父子,也有单身,他们当中,年龄最大的55岁,最小的30岁,专门为风力发电建设工地驮运物资,最近在山西省运输材料4个月。

  1月初,刘代安和队友回家过年,用挂车将骡子运回了村里。“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赶骡子,挣的都是辛苦钱。”对于去年的收入,刘代安还算满意,挣了几万元回家。

  村里,陆续有大货车开进村里,都是拉的骡子。15年来,刘代安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赶骡成了他家主要经济收入,他指着家里的两层小楼说,“赶骡子挣来修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

  刘代安说,在茨达镇有上千人从事马帮运输,现在大家都从全国各地赶回家过年,他们告诉记者,“在外只能打电话、开视频,只有过年才能与家人团聚,这才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光,所以再远也要回家。”

  2

  每次出行都是一场“远征”

  赶着骡子到全国各地,一趟旅程跑3天3夜

  而在600多公里外的四川绵阳安州区桑枣镇的一处山头,茨达镇新胜村的马帮人庄正东带着一支19人的马帮队,正在运输风电工程的材料。

  这里手机信号不好,山上的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习惯了这种生活。这样的日子对马帮人来说,太平常了。春节临近,庄正东等待着老板结算工资,然后准备回家。

  在德昌马帮人的眼中,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远征”,重复着团聚与离别,连接着家与远方。这趟征程是从去年11月13日开始的,那天庄正东和队友把骡子牵出来装车,从新胜村老家出发,到第二天早上才抵达绵阳。运输30多头骡子并不容易,骡子挤在车厢里,一旦骡子躺下去就容易被踩伤,需要实时查看情况,不让骡子倒下去。

  最近几年,庄正东带着马帮队去了全国很多地方,最远的一次是去黑龙江,2000多公里的路程,大货车跑了3天3夜,到了黑龙江省方正县高愣镇山上时,山上还到处堆着积雪。到了那儿才知道,要两三个月才能结束工程。

  同样是在千里之外的山西省垣曲县,48岁的罗顺元和妻子赵顺美往骡子背上的箩筐里装载石料,他们干这一行20多年。“这些石料是送往附近山上风电架线塔施工场地的。”赵顺美装完货物,牵着她的骡子往山上出发,“这次要去的工地比较远,山也陡峭,往返有6公里,要3个多小时才能回来。”

  驮在骡子背上的一些钢架配件长度达六七米,走在山上密林间拐弯很不方便,为了防止被卡在树林里,罗顺元和妻子赵顺美得扶着货物,配合骡子走山路,骡子驮上货物后,走路速度比人快,他们慢跑才能赶上骡子,往往一趟上山路,累得上气不接下气。

  3

  因水电站建设再度兴起

  马帮人迎来新生,一年最高能挣二三十万

  四川德昌古时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处重要驿站,自古马帮兴盛。随着时代发展,交通得到改善,上世纪90年代,德昌实现“村村通”,当地养骡子的人少了,马帮在德昌几乎消失。

  而德昌马帮的再度兴起,是因为水电站建设。在当地马帮眼中,老徐颇有威望,1996年,他和朋友在德昌组建起第一支马帮队。当时,为配合二滩水电站的电力送出,四川第一条500kV级的二滩输变电外送工程正在开建,面对复杂的山路,他们便组织骡子驮运砂石、水泥、铁件等材料。

  后来,这些马帮渐渐走出德昌,走出四川,全国很多省市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德昌马帮大多在外包揽输变电工程材料运送工程,凡是现代交通运输工具难以到达的地方,传统的马帮运输方式就派上了用场。

  20多年来,罗顺元和妻子赶着他们的骡子去过河北、黑龙江等地,也到过西藏高海拔地区,经过努力,他和妻子在县城买下了150平米的住房,两个孩子都读了大学,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刘代安说,以前全靠重点粮食,一年收入几千元,现在村里大多人都成了职业马帮人,少则一年收入几万,高则二三十万。因此,村里很多人都修起了小洋房。茨达镇政府负责人向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介绍,茨达镇的马帮主要集中在新胜村、新华村,每年带回的劳务收入在1500万元至1800万元。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从德昌县相关部门了解到,德昌马帮主要集中在茨达乡、宽裕乡、巴洞乡等乡镇,鼎盛时期,活跃在全国各地的马帮人有两三千人,每年劳务收入超过6000万元,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为帮助马帮发展,当地的乡镇还组织马帮务工人员学习维权知识,培训合同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引导他们走合法化道路,专业化道路,走协会发展模式。

  4

  面对现代技术挑战

  索道逐渐代替骡子运输,但依然有生存空间

  马帮人很疼爱骡子,因为骡子能给他们赚来财富,罗顺元养的6头骡子当中,体格和品种不一样,便宜的骡子1万元,最贵的骡子值3万。“强壮的骡子一次可以驮400公斤货物,每天走30多公里山路,驮运物资近10吨,能赚1000元,除了人和骡子的吃喝,能挣800元,都是辛苦钱”。

  刘代安告诉记者,在外面赶骡子,最怕遇到下雨,山路上湿滑,骡子和人在陡峭行进,随时有可能滚落山崖。最近三年,他家先后7头骡子摔死,“有时骡子不听话,踢伤或撞伤人的时候常有,我就被撞伤过。”刘代安说,对于他们来说,还怕干了工程拿不到钱,“前年有一笔工程款还没拿到。”

  “不是每次出门都能赚到钱。”庄正东说,有一次经历让他难忘,马帮队拉着骡子到西藏运输输电材料,去的时候拉了两车去,结果回来的是只有一车,“一半的骡子因为高原反应死了,太心痛了!”

  近年来,德昌马帮人也逐渐发现,这样的传统的运输方式也受到现代技术的冲击。另外,很多年轻人也不愿学赶骡子,从事该职业的人数在减少。

  在一些电力工程建设中,索道逐渐代替骡子运输,“一条索道每天可运输15-20吨水泥等建材物资,堪比15匹骡马的运力。”不过,多名马帮人表示,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架设索道,且用索道可能成本更高,马帮依然有着生存空间。

  这几天,在外的马帮人陆续回家了。对于家乡而言,德昌马帮人像是一群“候鸟”,每年春节前,他们赶着骡子从全国各地回家,过完短暂的春节又匆匆外出,像候鸟一样季节性的长途迁徙。

  对于未来,刘代安说,没有去多想,为了生存,总还是要上路的……

责任编辑: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