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卧佛
千手观音修复后的效果
学习贯彻《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的座谈会现场
《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宣传活动 摄/罗国家
6月1日上午,大足石刻景区门口,工作人员面向游客“摆摊”宣讲:“我们大足石刻的保护条例出台了,大家都来了解一下。”
同一时间,一场学习贯彻《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的座谈会在市群众艺术馆召开,来自全市的知名文化专家齐聚一堂,表达对《条例》实施的期待与激动。
这些活动,共同指向全市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作为我市第一部针对单个历史文化遗产的专项法规——《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大足石刻将得到更加严格规范、更加全面细致、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法保护和管理,也标志着大足石刻保护利用开启新篇章、迈上新台阶。
背景 立法保护彰显重大价值
专门将大足石刻纳入立法保护,意义何在?
大足石刻研究院负责人表示,具体可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彰显和体现大足石刻重大价值的需要。大足石刻不仅是中国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石窟艺术的最后一座丰碑。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迄今重庆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对大足石刻予以立法保护,对于彰显和体现其重大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是履行国际公约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明确要求,应当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物的保护采取立法性保障措施。因此,大足石刻有必要制定地方性法规来进行保护。
早在1998年,市政府已经颁布了《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管理办法》,对加强大足石刻的保护、合理利用世界文化遗产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
该负责人表示,19年时间,中央相关法律法规都进行了多处修改,办法没有及时跟进修订,已无法满足大足石刻保护利用的需要。而纵观全国,很多世界文化遗产地或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法规,如《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大同市云冈石窟保护管理条例》等,都通过立法对文化遗产进行了相应保护,为此,《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其实也是在借鉴其他省市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方面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市多年来在大足石刻保护和利用实践中的经验积累,经过多方论证、修改完善后形成的。
亮点 列出负面清单规范保护利用
那么,《条例》的亮点和特色是什么呢?
大足石刻研究院负责人,《条例》明确了保护对象和适用范围,大足境内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北山摩崖造像、宝顶山摩崖造像、南山摩崖造像、石篆山摩崖造像和石门山摩崖造像,均适用于《条例》。同时,列出了负面清单,针对一些破坏石刻的行为,明确了惩戒举措,进一步规范了大足石刻的保护利用。
具体可以从5方面来看:一是进一步关注了与文物相关的环境保护,强调了文物保护不仅是指文物本体,也包括与之息息相关的环境甚至历史信息。《条例》很多条款对文物保护环境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如在文物建设控制地带内不能开山采石、不能随意砍伐树木、不能破坏水系等等。
二是更加重视遗产保护的日常监测,《条例》明确要求大足石刻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大足石刻监测制度,对影响大足石刻保护的各种因素进行监测。
三是充分考虑了景区活动对文物保护的影响,大足石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需向公众展示,就会涉及到各种活动,而这些活动可能存在不利于文物保护的因素。因此,《条例》对此作了相关规定,对于如何进行合理利用、如何进行开发都有限制性的要求。
四是实施综合执法,一个景区范围本身不大、涉及的执法主体不少,必然就会造成一些执法的空白点。通过综合性的授权执法,弥补了执法的空白点,更弥补了文物保护的空白点。
五是增强了对文明旅游的规范力度,《条例》规定,刻划、涂污、张贴、攀爬、损坏文物或者文物保护设施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而在禁止吸烟标志区域内吸烟、在禁止闪光标志区域内闪光拍摄,以及触摸、攀爬设有禁止触摸标志的文物,或者在大足石刻其他附属设施上涂写、刻划、张贴、攀爬、污损,抑或进入景区封闭管理区域的车辆不按规定路线行驶的,都将受到处罚。
落实 明确责任加强保护促进合理利用
下一步,该如何落实,真正发挥《条例》的作用?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严格落实责任,对照《条例》规定,抓好任务分解、责任分工、到人到事。同时,进一步做好大足区的文物保护与利用规划,始终以尊重历史、宗教和艺术为原则,扎实做好大足石刻监测巡视工作。此外,促进合理利用,加大文旅融合,积极推动大足学研究成果转化。
《条例》专门对加强文物利用作出了具体规定,对大足石刻的利用也具有指导意义。比如,《条例》在倡导加强大足石刻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的研究和传播的同时,对利用工作提出了要求,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文旅融合。充分考虑大足区文化旅游实际,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发展文化旅游。对拍摄文物本体的商业拍摄,利用大足石刻开展活动,旅游讲解服务人员质量,景区内交通秩序,商业网点规划布局等,进行了一一规范,这对景区而言,是“尚方宝剑”,也是“定心丸”。
保护研究利用多管齐下 千年石刻焕发光彩
《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的出台,对大足石刻而言意义重大。
这些年,除了积极推动《条例》出台,关于大足石刻的保护利用,从未停止过脚步。
保护 进入预防性、科学性保护阶段
如今,游客进入景区,都能看到千手观音“金碧辉煌”的形象。而为了让游客一睹这般景象,当地用了8年时间。
千手观音造像位于大足石刻宝顶山石窟大佛的南崖,开凿于南宋,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重要代表作品。经过800多年的岁月,早已病害缠身。2008年,“大足宝顶千手观音抢救加固保护项目”被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
千手观音造像集石质、彩绘、漆层、金箔等多种材质为一体,修复工作极为复杂。专家工作队首次将一些国际先进的高科技技术运用到修复中,如工业X光探伤、红外热像探测、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等,在高温潮湿环境下的彩绘造像保护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2015年6月,修复完工后的千手观音造像以一袭“金身”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以此为契机,大足石刻研究院建立了大足石刻监测中心,持续观察石刻的病因病害情况,为石刻的保护提供借鉴,这标志着大足石刻保护进入了预防性、科学性保护阶段。目前,大足石刻宝顶山卧佛保护修缮工程已启动了整体修复,该工程也是“十三五”时期国家文物保护修复的示范性项目。
文物研究院负责人表示,重庆气候潮湿,在卧佛的修复过程中,除了治理水害,还要克服风化石加固和石质彩绘加固的问题,是此项工程面临的三大难题,完成后,将为川渝地区石刻保护提供保护修复样本。
研究 构建完善“大足学”
作为中国以地名“学”的学问,“敦煌学”已经成为我国区域文化之一,关于大足石刻的学术研究也一直在进行中。
该研究院负责人介绍,基于大足石刻艺术、文化内涵等内容研究的“大足学”,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目前,大足石刻的考古报告用时5年,已经形成初稿,分十卷十八册,超百万字。
除了石刻内容的研究,大足石刻所采取的艺术领域的展现手法等都在进一步深挖中,比如大佛石窟里面的排水设施建设,利用的是石窟的天然缝隙进行衔接,可以说是用了建筑学的手法,这些成果的发现,对进一步合理保护利用大足石刻,具有积极作用。
利用 规范服务设施 减轻景区承载压力
大足石刻的利用,从通俗意义来讲,就是加强文旅融合。
大足石刻景区作为国家5A级景区,这些年,加强了景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包括停车场、卫生间、游客接待中心等都全面提档升级。
该负责人表示,就是通过服务设施的完善,将游客从核心景区向外迁,减轻景区的承载压力,尽量避免对景区环境造成破坏。
“随着《条例》的实施,我们的保护利用将有法可依,实现更好发展。”该负责人表示。
赵童 张亚飞 王荣桥 图片由大足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