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四川,网友们都能列举出一系列标签,“休闲”“美食”“美景”“美女”……,如今,一个新的标签正在兴起,那就是“文博旅游”。
“过去,许多外地人对四川的感觉是,休闲。”常年在湖南工作的陈涛告诉记者,今年五一,他来成都探亲,路过天府广场,看到很多人排队,一开始还以为是卖什么好吃的,但问了才知道,竟然是看展览。“我一直以为这是国外的博物馆才会有的景象。”这一现象让陈涛十分惊讶。
来四川,除了看熊猫吃火锅,还可以逛博物馆、图书馆,可以说,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四川一大名片。文化资源与普通的自然景观资源不同,后者更像是靠与生俱来的天赋“吃饭”,而前者则需要精心策划和科学推广。近年来,四川充分发挥重点业态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比如,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依托四川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博旅游产业、特色旅游产业和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开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
去年12月,成都博物馆丝路之魂大展开幕,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参观人数突破100万人次。这场高规格展览已然成为了影响成都的文化大事件。要知道,在2015年,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时尚大展《亚历山大·麦昆:野性之美》以34.5万的观展量,就已跻身英国年度最热展览行列。由此可见,观众们对于高雅艺术与传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从前在国外才能看见的观展盛况已然成为了成都博物馆的常态。
在成都博物馆一街之隔的四川省图书馆,来往的人群也是络绎不绝。“我们就觉得夏天在省图看看书,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家住省图附近的刘女士说,自从孩子放暑假后,她几乎每天都带着孩子到图书馆来坐坐,这里环境好,又有精神食粮,对孩子成长有帮助。“哪怕是熏陶呢!”省图书馆读者服务部主任牟文兵告诉记者,省图在未来还将开放更多的读者服务,比如开放喝咖啡、吃简餐的地方等等。
更多大动作正在酝酿。8月4日上午10点,四川藏羌彝数字文化长廊建设暨文化共享工程走进武警四川省总队战略合作启动仪式在四川省图书馆举行。这标志着四川藏羌彝数字文化长廊建设正式启动。在启动仪式上,四川省文化厅周思源表示,四川藏羌彝文化长廊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汉藏文化交流的力度,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效能,促进文化融合、文旅融合、军民融合,通过多方面的深度合作,提高藏羌彝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面,合理构建资源共享、优势叠加、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四川将充分发挥项目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加快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宜宾南溪哪吒文化创意动漫产业园、眉山东坡宋城、成都民办博物馆聚集中心、成都·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等文化创意建设项目。与此同时,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和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发挥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在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层次上的重要作用,形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的项目集群和产业高地。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四川还将进行制度、品牌、推广等多方面的文化产业建设。据悉,四川正着力打造以红军长征路线、川陕革命根据地、伟人故里、将帅纪念园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带,以古巴蜀文化和三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产业带,以“藏羌彝文化走廊”为核心区域的民族文化产业带,以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区为依托的重建文化产业带,把川西、川中、川南、川东北等四个片区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特色发展区。
今年4月,来自全世界16个国家的19家海外华文媒体编辑和记者在广元体验了一回重走“古蜀道”,古蜀文化和三国文化让到场的海外华文媒体惊艳不已,有媒体当场表示,古蜀道的内涵远远超过国外不少著名历史文化资源,理应让全世界知晓。在学术上,古蜀道也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认为:“从遗产价值的角度来看,蜀道是国家级、世界级的文化与自然遗产。”(江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