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乡村游 别丢了“乡土文化”的魂
2018-06-26 09:31:24    作者:乔金亮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 乔金亮

  眼下,各类市场主体对乡村游的投资热情高涨。原因有多种: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休闲旅游需求更加旺盛;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带薪休假制度的逐步落实,休闲度假将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方式;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完善,乡村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更有魅力,城里人到乡村“养眼洗肺、解乏去累”的愿望更强烈。如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

  不过,随着各地乡村旅游点的数量激增,问题也随之显露:旅游产品趋同,景点单一,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出现“千村一面”;村庄地域面积较小,粗制滥造,对农耕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难以满足游客内心诉求;硬件设施建设滞后、软件管理服务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关部门管理不到位、出现恶性竞争,等等。最突出的是,有品位、高质量、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针对这种情况,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农业农村部提出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不过,一些地方在实践中容易走入误区,把升级理解为硬件设施的升级、管理服务的升级、环境卫生的升级、人员技能的升级,从而忽视了文化挖掘的升级。

  笔者认为,唯有浸润和涵养了文化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与其他旅游产品不同,乡村旅游最吸引人的是乡村特有的“土气”,不仅要有的看、有的玩,还要有念头、有想头。“千城一面”的城市,快速消失的村庄,使许多人感到乡情难觅、乡愁难寻。城里游客去乡村旅游,希望能回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体验到鸡犬相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景象,感受到不同于城市文明的乡土文化。

  所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必须立足地方的历史地理、传统文化、民俗情感、山水人文,以文铸魂、创意创新,才能让游客魂牵梦萦。只有注重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以“文化”为灵魂,才能进一步促进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业态发展的多样化、设施建设的现代化以及管理服务的规范化。

  具体来说,要结合资源禀赋、人文历史深度挖掘农村文化,讲好自然和人文故事,把“农、文、旅”相结合;要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对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生产工具、种植制度等实施全面保护;要传承农耕文明,多种形式挖掘利用展示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农事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等;要加大创意设计,创作一批充满艺术创造力、想象力和感染力的创意农旅精品。

责任编辑: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