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旅游演艺呼唤更多动人的精品
2018-07-02 09:31:34    作者:赵强      来源:工人日报     

     进入6月后,全国各大旅游景区的旅游演艺如火如荼。从拉萨的《文成公主》到承德的《康熙大典》如期上演。展示徽州文化的有《宏村阿菊》,展示道教文化的有《寻梦龙虎山》。红色实景演出中,南有《井冈山》,北有《延安保育院》。小小的旅游演艺舞台,不但诠释着当地旅游文化精华,还用文艺形式讲述着每个景区发生的独特故事。目前,旅游演艺已日趋成为旅游景区“标配”,也是城市打造旅游品牌的“首选”。

  旅游演艺在我国不算新鲜事物。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代表是陕西省歌舞剧院古典艺术剧团1982年9月在西安推出的《仿唐乐舞》,其出现让到西安参观秦兵马俑的国内外游客不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由此拉开了我国旅游演艺帷幕。

  旅游演艺形式的确独特,不是单纯的文艺演出,必须借助所在旅游地区,借助来的海量游客,特别是团队游客,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有消息说,全国共有300多个旅游演出项目,80%的项目处于亏损状态,近10%处于收支平衡状态,真正盈利的只有10%左右。很多游客在旅游中,早已不满足吃住行购,而是要在精神层面得到释放。旅游演艺正好是游客的一个娱乐突破口。将游客转化为观众——带着游客身份的特殊观众。

  笔者这些年走遍大江南北。在旅游考察活动中,陆续观看了一些旅游演艺节目。比如在西安看过当地的大型歌舞剧《长恨歌》;去年在延安也看过专业演员演出的歌舞剧《延安保育院》;前不久在井冈山看过大型实景剧《井冈山》。应当说,看到的旅游演艺节目质量多数上乘,剧作质量也可圈可点。像《延安保育院》,笔者和同事们看后都热泪盈眶,久久不能释怀。无论是剧情还是演员表演,都真实动人。剧作传递的革命英雄主义令人震撼。

  更惊奇的是,前不久在井冈山市拿山乡半山腰的露天大舞台——红军剧场观看的《井冈山》,居然是由当地600多位农民深情演绎的大型实景剧。这些当地的农民,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则变身为群众演员。虽然他们每场演出劳务费仅20元,但出于对井冈山的热爱,他们在演出时高度投入,很多人是全家好几口人都参演。演出结束后,我看到,很多观众都亲切地拉着演员合影留念。这台演出就在半山腰,以大自然为背景,人在山中走,水在山中流,船在水中行,连枪炮、马匹等都是实物,现实感超强,因此引发观众的兴趣。

  然而,由于是全景式铺陈,没有聚焦某个典型意义的故事,演出仍有点平淡无奇。

  这方面,国内成功个案很多,如2004年推出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一直风靡至今,成为广大游客神往的剧作,成为国内文化产业成功运作典范,也由此引发国内大型实景演出以及旅游演艺产业发展的热潮,创造了可观的票房收入。

  不过,从目前总体发展看,旅游演艺中的精品仍不太多。窃以为,不管表现形式如何新奇,若没有过硬的故事和精湛的表演做支撑,还是有点舍本求末。因此,有理由呼唤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出现。

 
责任编辑: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