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小时的颠簸,我终于来到滇西北黑潓江东岸的盐城——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乔后镇镇政府所在地。70多年前,这个弹丸之地曾是中共罗潓特区领导中心,四周高耸入云的大山紧紧环抱着这块狭小的盆地,发源于丽江罗凤山和剑川老君山的黑潓江,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龙自北向南从旁蜿蜒而过。
这里是洱源、剑川、云龙、漾濞县边缘结合部,盛产岩盐,自清初发现盐泉以来已有300多年采矿制盐的历史。盐场初具规模后,朝廷在此设盐官,征收赋税,滇西产盐中心由明代的“云龙八井”转移到此。民国时,这里是云南迤西盐场总署,是近代滇西北唯一初具规模的工业重镇,商贾云集,会馆林立,马帮铃声震荡山谷,一时有“小上海”之称。
上世纪40年代,滇西北高原风展红旗,革命斗争的火种在这里点燃,当时中共地下党人将这一区域命名为“罗潓特区”。1949年2月初,在中共滇西工委的领导下,罗潓特区党委创建的滇西北第一支人民武装诞生不久就初露锋芒,永安桥的枪声,像划破沉沉夜空的一道闪电,揭开了滇西北武装斗争的序幕。这次伏击战成为解放“小上海”乔后盐城的一次前哨战。同年9月,这支英勇善战的自卫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七支队。
解放70多年以来,战争硝烟早已远去,明净的天空下,古老的小镇焕发出青春气息。当年靠锄挖篮背的“八十灶”盐场,已使用先进的机械采矿技术和真空制盐的机器设备,可年产各种盐制品5万多吨,源源不断地供应着云南省内外。
我独自一人漫步在老街小巷,老屋里的老人有的忙着侍弄院里的花草,有的悠闲地摇着竹扇,在藤椅上观看正在热播的“红色经典”。几个小孩在小巷里做游戏,嘴里不时冒出一句老师刚教的红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的眼前浮现出几个年轻的中共地下党员,在月光下张贴《拓荒者》的身影,似乎看到他们在昏暗的油灯下,刻印传单的忙碌场景,听到了年轻的革命者给当地的青壮年讲课的声音……
紧挨着老街的西侧便是新街,各式车辆来回穿梭,街道两旁钢混的商铺林立,店老板笑迎八方来客,来往行人露出平和而幸福的笑脸。车水马龙,人头攒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对当年舍生忘死,为理想而奋斗的无数先烈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