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白扇诗成风雷动
2021-06-09 08:15:45    作者:沈荣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桐花白,杜鹃红。春末夏初,造访溪柄镇田头岗村,放眼那一望无垠的青畴碧野,心中便萌生一股豪迈诗情。

  田头岗村,坐落于“闽东的延安”——福建省福安市柏柱洋的腹地,是叶飞、曾志、马立峰等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战的革命热土。村子不大,但革命志士不少,其中就有我们要寻访的“白扇诗人”闽东特委委员施霖。

  车子沿溪楼公路拐进田头岗,但见道路宽阔,新居俨然。下车时,一座四合院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那院子白墙黛瓦,雕窗画檐,门前花木扶疏,屋后青山围屏,不仅气派,还透着江南民居的古朴之美。

  一条鹅卵石铺就的村路,将我们带到了一座旧土屋前,门边立着“施霖烈士故居”的石碑。“一把白扇画牡丹,地主收租太不堪;不管收冬割无谷,一斤半两不让宽……五把白扇画牡丹,忍气求生难上难;大家趁早去革命,参加共产斗争团……”没想到,小时候常听母亲哼唱的《白扇诗》,就是在这座不起眼的小屋中写就的。在那风雨飘摇的岁月里,这首《白扇诗》犹如一声春雷,唤起了穷苦农民的革命热情和对敌斗争的革命斗志。《白扇诗》也像一把火炬,照亮了柏柱洋的天空。

  离开施霖烈士故居,穿过一片玉米地,一幢气势不凡的两层土楼映入眼帘,一问才知是田头岗著名的“红楼”。1934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柏柱洋苏区,红色田头岗自然是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被烧成平地。这土楼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那些惨遭劫难的烈属和无房户修建的。如今,村里进行修缮,保留了“红楼”的原貌,让它成了革命历史的见证。我轻推房门而入,用手抚摸着两侧廊柱,在一间间房舍里驻足凝望。是时,我的脑际仿佛浮现田头岗村当年烽火岁月的云烟,宛如见到施霖笔落惊天地,诗成泣鬼神的斗争画面。1935年春天,在敌重兵“围剿”之下,作为闽东地下党领导人之一的施霖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对敌人的利诱,更是不为所动。面对敌人枪口,他慷慨悲歌“黄泉无客舍,今夜宿谁家?”尔后从容就义。

  如今,“红楼”犹在,而英雄已去,抚今怀昔,怎不叫人泪洒襟怀!所幸英风浩浩,先烈舍生忘死、义无反顾的精神已成为后世垂范。今天的柏柱洋处处“风展红旗如画”,田头岗“旧貌变新颜”。窗外一派欣欣向荣,广阔的田野上,遍布水蜜桃、百香果、巨峰葡萄等果树,瓜果的枝蔓爬上窗台,尽显浓浓春光。我们的车子驶出村口,远处的田畴上,茶园叠翠,池塘里一片片清水芙蓉,如玉盘初举,若夏日风来,那景致定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扇诗成风雷动,甘霖滋养后来人。眼前这美丽乡村的景色,就是当年施霖白扇诗中所憧憬的“诗和远方”吧。 

 

责任编辑: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