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小南海土家族村寨民俗文化带是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点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民俗文化带分为小南海民俗文化走廊和盐丹烟墨古商文化走廊。近日,记者来到黔江区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村落十三寨以及盐丹烟墨古商文化走廊,探寻散落的历史记忆和民俗风情。
村民在唱山歌。记者 田丹 供图
民俗文化绚烂多彩
从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村口的学堂寨出发,沿着板夹溪顺流而上,沿途串起了13个美丽古朴的土家山寨,这便是黔江区著名的深山明珠——土家十三寨,于2014年被国家民委列入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树上呀喜鹊呀,叫呀喳喳也,叫呀喳喳也,贵客呀今天呀到我家呀……”每当有朋自远方来,寨门下热情好客的土家人就会唱起欢快的迎客调,捧起拦门酒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进得了寨门,在当地土家幺妹的带领下一路踏歌起舞。只见吊脚楼合围而成的寨子里,身着盛装的土家阿哥、阿妹踩着激扬的鼓点,跳起土家族独有的摆手舞。在村民的盛情邀请下,总让人忍不住加入跳摆手舞的行列,直观地感受土家人的热情。
“像迎客调这样的民俗文化,在我们十三寨还有很多,如摆手舞、土家山歌、哭嫁、立木房子等民俗表演。这些都是你在别的地方很难看到的,也都是土家族文化的瑰宝。”新建村民俗演出队负责人董道华告诉记者,在不同的山寨,能体验不同的土家传统文化习俗,生活中土家幺妹出嫁、土家人立新房子、抬石头以及唱山歌等民俗风情都有机会体验。
近年来,黔江区把土家十三寨作为旅游扶贫示范点进行打造,并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对13个土家寨子进行保护性开发和利用。经过逐年发展,2017年,土家十三寨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年均游客接待10万余人次,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到土家十三寨体验民族民俗文化和休闲度假。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中国第一座土家族生态博物馆,在这条时空隧道里,历史、工艺、服饰、民居、生产生活等土家文化都能得到一一呈现。当地用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式来展现土家文化,一切都那么悠远和宁静,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慕名而来,只为追求土家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据了解,小南海民俗文化走廊以十三寨为中心,北至黎水镇与湖北省利川市相连,南抵中塘镇与阿蓬江相接,包括段溪河流域和鸡公山、凤池山、皇后寨三座黔江北部名山所形成的槽谷地带,共涵盖中塘、小南海、杉岭、黎水、黄溪5个乡镇,走廊内各街道需要保护、传承和传播的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36项,占全区区级以上项目的21.7%。
打造盐丹烟墨古商文化走廊
从小南海镇钢厂凉桥(小地名)出发,沿着蛇盘溪边悬崖,崇山峻岭中,有一条宽约40厘米的羊肠小道若隐若现,小道一边是百丈高山,一边临河。这条小道就是当地著名的盐茶古道,也被称为“土家族的丝绸之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据了解,这条盐茶古道从唐崖土司始,经过坟坝坪、冒火山、麻溪沟、燕槽、铺子拗、梅子关、老黄溪、白石关、五里峡等,最终到达郁山镇,全程陆路约200公里。相传这是唐崖土司为了发展势力,用大量人力、物力用斧头在悬崖上开辟出来的一条贸易通道。各代唐崖土司灵活利用“以粟易盐”政策,开辟通往山外的水陆贸易之路。通过这条盐茶古道,将土司属地的茶叶、桐油、生漆、苎麻、珍贵林木等销往山外,换回当地人生活必需的盐、布匹、针织与日常所需的小商品。
这条古道途经包括今黔江区白石、黑溪、石会、沙坝、石家等10个乡镇。黔江区以此设立了盐丹烟墨古商文化走廊的中心,作为对“小南海一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有利于全区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其中,白石、黑溪、石会为古驿文化走廊,沙坝、白土、金溪、水田为郁盐文化古道,太极、新华、石家等旧属酉阳的区域为烟墨、桐油、丝绸古商文化走廊。这一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呈“一带多点”的散点式分布,但也是区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生态存续较好的区间。
据统计,盐丹烟墨古商文化走廊内各乡镇有需要保护、传承和传播的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计39项,占全区区级以上项目的23.5%,包括部分分布全区的代表性项目和与其他风俗文化带交叉重叠和扩展的子项。
文旅融合促发展
目前在小南海土家族村寨民俗文化带已完成黔江斑鸠蛋树叶绿豆腐、后坝山歌、土家婚嫁习俗、土家吊脚楼、黎水号子、西兰卡普(土家织锦)制作技艺挂牌;开展端午节活动、春节晚会、重阳节活动、寨民运动会等民俗文化活动。
同时为了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十三寨土家人的生活习俗,十三寨还组建了一支40多人的民俗表演队,参与和服务到乡村旅游中来,每年都要为游客展示150余场次的土家民俗歌舞。为了丰富活动内容,镇文化服务中心还专门请来非遗传承人培训当地村民学习西兰卡普的编织,邀请区文化馆的专业人员来村里编排富有时代特色的文艺节目,大大助推了当地的民俗旅游业发展。
青山绿水中的小南海土家族村寨民俗文化带正紧紧抓住政策优势、依托自然优势,发挥资源优势,跟随黔江区“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的文旅美城建设步伐,继续加大旅游发展力度,进一步挖掘散落民间的民族文化,把民俗品牌打好。
(记者 田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