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第三届川渝气候经济发展大会在渝召开,专家建言献策
2025-08-22 07:16:57    作者:朱婷 甘露      来源:重庆日报     

8月21日,第三届川渝气候经济发展大会在奉节召开。走出重庆奉节高铁站,周边山坡上,柑橘树郁郁葱葱,拳头大小的脐橙挂满枝头。奉节脐橙,正是重庆独特气候造就的物产之一。

气象服务,在筑牢防灾减灾救灾防线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推动文旅、农业等发展,助力“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在这场大会上,国内知名专家以及川渝两地文旅、气象领域的人士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

景区气象风险防范做好“一点一策”

前不久的一次暴雨来临前,万盛经开区黑山谷景区提前收到气象部门发布的未来1小时山洪风险预警,迅速启动闭园响应,通知游客勿入危险区域。及时处置,最大限度减少了损失。

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314家A级旅游景区。不少景区地处山区、峡谷等复杂地形,做好气象风险防范至关重要。

会上,重庆舍特气象应用研究所首席专家周浩表示,要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历史灾害清单、详查数据集。在此基础上,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确定分灾种的风险评估指数和预警阈值,并精细化到具体点位。

同时,结合景区应急预案,梳理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响应措施“一点一策”,实现精准熔断措施。遇到大风、暴雨、雷电黄色以上预警时,景区立即停止运营,并组织人员转移,还可制定灾害撤离线路图,有序引导游客转移至安全区域。

另外,整合气象、客流和交通等多维度数据,通过决策驾驶舱,为景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提升景区的应急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关键词:川渝携手

联合打造“巴蜀气候康养走廊”

川渝地区地理相连、气候特征相近,如何用好气候资源,共谋发展?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二级教授李后强表示,川渝地区的地形,孕育了“冬暖春早、夏热多雨、多云雾、高湿度”的独特气候特征,这种地理环境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从海拔200米的丘陵到3000米的雪山,垂直气候差异显著,形成‘一山有四季’的景观,为康养、旅游提供天然优势。”李后强支招,川渝气象部门可通过构建川渝生态气候资源大数据库,联合开展旅游气象指数预报、农业气候区划等,将地理优势转化为可量化的发展动能。

从区域文化看,气象部门可通过发布“清新指数”“清凉指数”预报,带来文旅新体验。此外,还可联合文旅部门打造“氧吧专列”“气候研学游”,串联气象科普场馆,让气候文化“活起来”。

从社会经济看,气候资源开发正成为川渝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气象部门可成立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实验室,研发精细化评估模型,为政府决策、企业投资提供科学支撑。

此外,川渝气象部门还可重点推进科技赋能,建设覆盖全域的智能监测网络,开发“气候+能源”“气候+健康”等融合产品;联合打造“巴蜀气候康养走廊”等,推动跨省产业协同;推广气候适应性农业保险、高温健康预警;成立“成渝绿色产业联盟”,整合两地能源、农业、文旅资源,联合申报国家级绿色产业园区;研发太阳能追踪、山地风电、智慧农业等技术,推动“气候资源数字孪生”平台建设。

关键词:气候资源转化

着力打造培育生态康养品牌

聚焦气候资源这座“天然宝库”,如何科学挖掘和高效利用,让清新空气、宜人气候、多样生态转化为可感知、可量化的经济价值?中国气象局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张天宇表示,需要围绕气候资源价值“难转化”“难变现”“难交易”等关键问题。

在技术方面,可通过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提升气候资源监测评估精细度,提高气候资源转化效率。

实践方面,要打造可复制的气候资源价值变现案例;建设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示范区,推广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中国气象局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李永华以“三峡凉都”特色品牌为例,介绍了奉节县推动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实施路径。奉节围绕标志性的“三峡凉都”生态康养品牌,设计8条避暑旅游路线,打造三峡之巅日出、金凤云海等气象景观观景台,将气候资源有效转化为旅游资源。经初步核算,“三峡凉都”品牌总经济价值为8.51亿元。 

责任编辑: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