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重庆讯:10月26日,“2021成渝地区科普创新发展论坛暨科普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在重庆举行。并通过建联盟、签协议、发线路、话未来……这场事关成渝两地科普事业发展的重要会为推动两地科技协同创新再上“新台阶”添加新动能。
2021成渝地区科普创新发展论坛(李云摄)
科技部科技人才与科普司原二级巡视员、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邱成利,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科普产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周建强等参加活动。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吴序,重庆市文化与旅游发展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幸军,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翼致辞。成都市相关区(市)县科普工作负责人和来自成渝两地高校院所以及科普基地代表共200余人参加活动。
今年上半年,在2021年四川省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蓉城科学之夜上,川渝科普基地创新发展战略联盟成立。当天的活动中,重庆科普基地联合会与成都市科普基地联合会代表成渝两地科普基地现场成立“成渝地区科普研学联盟”,让成渝科普协同合作更为有力度。
在现场,重庆自然博物馆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现场签署《科普战略合作协议》。重庆自然博物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已成为全球开展圈养大熊猫保护科研综合实力最强、科技成果最多、繁育成绩最突出的专业保护机构,双方将立足各自优势,在展览合作、科普教育、展品制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以进一步盘活既有资源,激发产业活力,构筑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首次发布成渝科普十大研学路线,成渝科普资源共享再上“新台阶”。此次发布的“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研学线路”覆盖了自然保护、生命科学、公路交通、航空航天、现代农业、防灾减灾、地理地貌等多个领域,是打造的极富成渝特色的“行走课堂”。
在活动上,邱成利带来了题为《国内外科普场馆现状、趋势以及对成渝科普场馆联动的启示与对策》的分享,科普研学在“双减”背景下有什么新机遇?周建强带来了题为《科普研学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机遇》的分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宣传部部长郑源带来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媒体与科学传播》,重庆自然博物馆党总支书记、馆长 高碧春带来了《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重庆自然博物馆的科普探索实践》的分享。
培育科普品牌活动,强化科普阵地建设,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培养,提升科普服务能力……重庆市近年来科普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据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吴序介绍,截至目前,重庆市建设市级科普基地253家,涵盖了场馆、教育培训、旅游景区、传媒、研究创新5类,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近5万人。下一步,将以此次成渝地区科普创新发展论坛暨科普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成渝两地科普交流活动,推动成渝两地科普资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提升广大市民的科学素质,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科普动能。
“成渝地区城市群正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加速联合壮大发展,凸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的跃升和未来发展的巨大前景,也为成渝地区科普工作和创新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更新的要求。”张翼介绍,目前,成都市科普基地总数达到了180家,为市民共享科普红利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此次论坛既是为了贯彻川渝科普基地创新发展战略联盟的工作部署,也是为了更好的推动成渝地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将有力推动成渝两地科普工作协同,开创科普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具有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科普的新力量。”(李云 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