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重庆讯(隆太良 李玉霞 谭睿 韩俊贤)深秋时节,重庆市石柱县临溪乡村绿满田畴、硕果累累。新街村村民在兴高采烈采挖食药两用的山奈,南峰村村民在蔬菜基地紧锣密鼓采收莲花白,前进村村民在忙碌着播种中药材白芷……
近几年来,临溪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有机蔬菜、中药材、经果林等特色产业,致力打造新型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使现代农业内驱动力逐步增强,为深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了源头活水。
找准发展着力点,在产业转型上下功夫
“要不是镇里引导我们发展山奈产业,我那0.05亩土地怎么能产生830元的经济效益嘛!”日前,临溪镇新街村69岁的冉瑞武老人说起产业发展,显得格外兴奋。
三年前,临溪镇和新街村干部在走访时获悉,食药两用的山奈市场前景广阔,于是动员村民发展起这一特色产业。
2019年春季以来,冉瑞武和老伴种植了4亩山奈,目前正处收获阶段。老人给记者算起了收入账,按照目前的长势和每斤干山奈27元市场价格,每亩山奈产值在2万元左右。如今,新街全村的山奈产业发展红红火火,在地面积达1100亩。
“以前村里的农民就是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传统农作物,即使嘴里有吃的,手里也没有用的。”冉瑞武老人对村里以前的产业发展情况了如指掌。传统种植业难致富,全镇上千名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导致大量土地撂荒。
如何在土地上写出致富文章,是临溪镇群众的迫切需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对此,临溪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主攻方向,将‘温饱型’粮食作物调整为“小康型”经济作物,发展以山奈为主的中药材、中蜂、果蔬等特色产业,不断推动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截至目前,全镇发展中药材3600亩、特色果蔬800余亩、李桃等经果林1.3万亩、中蜂2000余群、辣椒等经济作物3000余亩、羊肚菌产业15亩,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壮观景象。
瞄准基础支撑点,在完善设施上下功夫
深秋的临溪镇前光村满目苍翠。在一块块高标准农田,村民们来来往往忙碌着,让人深切感受到通过持续深化农村农业改革给这片黑土地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临溪镇针对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实际,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业设施整体水平。2021年3月以来,临溪镇在前光村拉开了建设高标准农田300亩的帷幕。该项目在5月底建成投入生产后,建起了歪嘴李和套种马铃薯的产业生产基地。
“高标准农田能有效提高蓄水、保水、防洪、抗旱能力和粮食产量,有助于发展好特色产业。”该镇农服中心负责人说。
此后,临溪镇又在前进村、前光村、花厅村、旭光村掀起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潮,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3万亩,呈现“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的美景,巩固发展辣椒、青脆李、核桃等产业,重点培育发展皱皮木瓜、山奈、茶叶、羊肚菌等特色高效产业。受益人数达2000多户1万人左右,其中覆盖已脱贫户220余户800多人。
不仅如此,临溪镇还在水源提取、输送环节的提档升级上下功夫,先后新建、整修山坪塘153口,灌溉渠1.5万米,切实保障了产业的用水需求,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发展。
抓准增值结合点,在完善产业链上下功夫
笔者在临溪镇南峰村采访时看到,漫山遍野的莲花白迎来丰收。重庆红文农业有限公司组织当地村民忙着收割、背菜、装车,大家分工明确,忙碌有序,山坡上一派繁忙景象。
2021年,该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南峰村流转土地建起了300亩蔬菜基地,因地制宜发展起了蔬菜产业。不仅盘活了闲置的土地资源,让村民有了土地流转费,而且吸纳当地30多名村民季节性务工,增加了家庭收入。
“目前莲花白的市场价格每斤均价在1元左右,亩产量8000余斤,亩产值近万元,今年每位务工村民的收入在1万元左右。”南峰村村委会干部贺蓉告介绍说。
怎样引来社会资本做强产业?如何实现产业增值、农户和村集体增收?近年来,临溪镇通过打通城乡要素资源,搭建起“公司+基地+农户+深加工”等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全镇引进和培育经营主体22家,并不断完善农业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每年吸纳村民1000余人就近就业,呈现出村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增强、专业合作社稳定发展的多赢局面。
农业稳,天下安。临溪镇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打造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新“引擎”,让广大农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凝聚起了加速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