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市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抗疫一线,活跃着一个个年轻的志愿者身影。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努力完成每一项任务,为大家筑起一道道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他们的青春,在坚守与奉献中闪闪发光。
连日来,我们找到他们中的一些代表,用口述的形式,记录下了他们的战“疫”时光。
不吃不喝实验室一待就是8小时
时间:2022年11月23日凌晨3点
地点:璧山区人民医院三角滩感染病院区移动PCR方舱实验室
任务:做核酸检测
口述人:璧山区人民医院检验科检验师汪志学
这是我在这里工作的第14天,今天的进舱时间是午夜零点。
一管管核酸标本就摆在我面前,我几乎能听见自己的心跳,这不仅仅因为周围很安静,还因为自己有点小紧张。
核酸检测的过程是充满危险的。比如,检测前的处理环节,这是整个检测最关键、最危险的一步。如果开盖过程的动作过猛,很有可能造成气溶胶分散。虽然戴着防护面罩,病毒仍然有可能乘虚而入。
我得小心翼翼地按流程进行分拣签收、样本加样、核酸提取、基因扩增、结果分析、出具报告……手臂抬起又放下,这样的动作每天大约会重复几千次,拧采样管拧得手都快起泡了,而且人包裹在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里,面屏很快就起了雾,难受得很。
我们这个移动PCR方舱实验室里一共有8个人,旁边的7个小伙伴是一起来支援的其他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除了我全部是女生。每天,我们待在这个移动PCR方舱实验室的时间在8小时以上,其间不能吃饭,也不能喝水。如此高的工作强度,说不累是假的,但我们只有一个念头:我们多做一些,核酸结果出炉的时间就更快一些。
我妻子也是医务人员,本轮疫情以来就住进医院没回家,5岁的孩子交给外婆带。我们都是平凡人,但我愿作微光,让这座城市更温暖。
和病毒抢时间只想更快把标本送到
时间:2022年11月22日中午12点
地点:南岸区中医院片区核酸采集点
任务:转运核酸采集标本
口述人:重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学院2022级临床医学博士生志愿者杜宁
11月12日,学校派出1000余名支援抗疫一线的医学生志愿者,我是第三批出发的。我所在的小组被分配到南岸区中医院负责的片区,帮忙进行核酸采集标本转运工作,我是小队长。
我们来之前,这里的医护人员已经超负荷运转一周,我们必须在第一时间拿起接力棒。在进行基本的工作交接后,我们接过转运箱,奔向各自负责的采样点。
每天,所有居家封控人员的核酸样本从居民楼采集完后,都会集中收集,我们小队7个成员的任务,就是把各个集中点里的核酸采集标本及时、准确、完好地运送至茶园核酸检测点。
我们穿着隔离服,提着转运箱,穿梭在这个片区的大街小巷中,人均每天要在七八个点位中,转运3000多管核酸标本。
这是一个需要谨慎和细心的工作。每一次交接,都要与每一个站点的工作人员认真核对样本的数目,确保每一箱样本的准确与安全。在每一轮转运完成后,我们都会把转运箱进行彻底的消毒杀菌。
每天我们奔波在核酸的采样点和专业机构检测点之间,总是想着更安全、更快速地把标本送到,和病毒抢时间。
同学们在群里有时候也会打趣地说,我们也是疫情下的另外一种“快递小哥”。期待着在抗疫胜利之后,我们能好好看一看这原本热闹的城市风景。
切身感受到“双向奔赴”的温暖
时间:2022年11月23日早上6点
地点:渝北区两路街道
任务:在高风险封控楼栋值守
口述人:渝北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黄建友
今天是我在两路街道双北街社区高风险封控楼栋值守的第九天。简易的帐篷、两把塑料凳子组成了我们24小时轮值的“堡垒”。凌晨气温骤降,但帐篷里社区居民张大爷送来的一个烤火炉、一床棉被和一壶茶水,却温暖着我。
记得我值守第二天,就迎来了夜班,外面刮起了寒风下着小雨,我在帐篷里搓手跺脚,没想到这一幕被住在值守点旁的张登银大爷看见了。随后,他给我搬来了一个烤火炉,又从家里接了一个插线板,笑呵呵地告诉我,“别担心电费,烤火炉随便用,不要冷感冒了”。
不一会儿,大爷又从家里提来满满一壶热水和一盒茶叶,告诉我这是他儿子从云南带回来的珍藏茶叶,让我一定要尝尝。张大爷还叮嘱我,他家门不关,想上厕所随时去。
在高风险封控楼栋值守的这些天里,我当过配送员、宣传员。这期间,社区和居民都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每当我累了想松懈的时候,我会想起张大爷说的话,“是你们保护我们的安全,我们也要尽可能为你们提供保障”,这愈加坚定了我同心抗疫的决心和信心。
而立之年的我,是第一次深度参与志愿服务,这场战“疫”却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双向奔赴”的温暖,也让我们当代青年逆行而上找到了自己的逐梦之路。我希望以青春之我,用青春之力,展现当代青年的勇气、责任和担当,共同在“疫”线筑起一道青春长城,打赢疫情歼灭战。
领取志愿任务拼手速
时间:2022年11月23日上午
地点:北碚区歇马街道紫云台社区
任务:社区志愿服务
口述人: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员工邓勇
11月16日开始,在居家办公的同时,我响应单位党委号召,下沉到所在的北碚区歇马街道紫云台社区,成为一名志愿者。
志愿者服务群有400多人,群里各种招募、服务、工作动态、求助信息汇聚交融,不停刷新,热气腾腾,宛如温暖大家庭。我瞬间受到感染,盼望着赶紧上岗服务。
此时,刚好看到群里一个招募内巡员的接龙,我赶紧接了上去。然而很快就被告知:招募已满。接下来又是一连串的接龙失败,一连几天,竟然抢不到一个志愿服务的机会。
我又陆续加了几个小群,手机随时放在手边。每天听着消息提示音入睡,第二天又被消息提示声唤醒。终于,捕捉到一个核酸检测扫码员临时有事退出的信息,我立马“举手”,总算得到一个替补上岗的机会。
扫码工作需要密切接触被检测人员,有一定风险。11月20日,在社区工作人员指导帮助下,我将防护服、护目镜、手套等穿戴整齐,全副武装上岗。站了一下午,依次扫码核对每个被检人员身份,一共400多人,竟累得腰酸背痛,体会到了医务人员的不易。第一次领到任务后,我又参与了巡查、出入值守、物资配送等任务,希望把志愿服务工作做得更好。
重庆日报记者 李珩 李志峰 云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