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上,上海代表团一批年轻人崭露头角。这些代表着上海未来的速度、高度和力量的年轻人让人印象深刻。
基础大项新人辈出
全运会上,19岁的陆佳雯不负众望,跳出1米92摘得金牌,将个人最好成绩提升2厘米,也创造了七年来中国在这个项目上的最好成绩。同样,未满19岁的年轻选手秦伟搏第一次参加全运会男子110米栏比赛,就以13秒72的成绩创造个人最好成绩。
年轻的宋佳媛已成为巩立姣的接班人,今年连续投出超过19米大关的成绩,成为铅球这一项目上未来最值得期待的选手。
游泳池中,17岁的蛙泳小将唐钱婷在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比赛中发挥出色,收获个人首枚全运会金牌。此前,唐钱婷分别获得女子100米蛙泳银牌和女子200米蛙泳铜牌,首次参加全运会就集齐“金银铜”三色奖牌。
作为基础大项,田径和游泳遵循传统体校培养的模式——目前上海有37所体校,其中20所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有9家为重点基地。
学校里走出的冠军
徐家杰凭借84米54的成绩,拿到个人首枚全运会金牌,同时打破男子标枪项目全运会赛会纪录。学习在行知中学、训练在区专业队,徐家杰是体教“融合”培养人才的生动演绎。
9月10日,全运会女足U18决赛,上海的小“玫瑰”们战胜浙江队,成功卫冕。这支队伍里,有10名姑娘来自普陀女足。女足成年队决赛,奥运联合队对阵上海队。在奥运联合队里,有五位队员出自上海,所以这场“上海德比”的双方,都是胜利者。
1993年,普陀区开始推进体教结合,探索女足项目的青训培养体系。至今,除金沙江路小学、梅陇中学、曹杨二中这条最初的“龙”以外,普陀区还探索发展了不少新的布点学校,将足球青训“一条龙”布局向全区推广普及。这些年来,普陀区教育和体育双方携手探索后备人才培养,不断做大竞技体育这座金字塔的塔基。
新兴项目百花齐放
岩壁上的精灵,霹雳舞池的舞者,全运会上的新项目充满了青春气息。
14岁的杨立豪拿下U16组男子攀岩两项全能(攀石、难度)冠军。同为14岁的朱馨文拿下女子攀岩两项全能银牌,这两位少年都来自东冠攀岩俱乐部。去年,上海市体育局评选了首批35家“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探索吸纳社会力量办训做增量,打造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体系。杨立豪、朱馨文所在的俱乐部就是其中一家。
全运会首枚霹雳舞的金牌属于上海选手王文禄。2010年起,他在虹口的caster街舞社团练习,那里有许多与他志同道合的年轻人。霹雳舞“入选”巴黎奥运会,让王文禄有了登上全运会舞台的机会。
帆船胡笑笑,马术沈沉达,霹雳舞王文禄、商小宇,攀岩杨立豪……在今年的全运会上,攀岩、霹雳舞、空手道、马术、乒乓和帆船等项目的11枚金牌,都由社会力量贡献,占到上海金牌数近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