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主办,成都市委宣传部支持,成都传媒集团与快手合作,北京优时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数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峰会”暨“数字文化产业生态联盟发起仪式”在成都闭幕。此次峰会行业大咖云集,探讨数字文化产业如何赋能文博创新。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
推进数字文化科技
与博物馆融合创新
推进数字文化科技与博物馆领域的融合创新、推动中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在峰会上主要表达的内容。
刘曙光介绍,目前一些“头部”博物馆的藏品数据库,已经从二维发展到三维,从文字影像发展到元数据综合系统。当下中国的博物馆正在发生从藏品数据库到藏品知识资源库的迭代变化,表现及传播形式也从文物知识的数字化多元演绎,发展到文物故事的数字化沉浸式互动体验。
刘曙光表示,在面对VR、AR、NTF等新概念时,博物馆也应该坚守阵地,研究博物馆观众参观动机和参观体验,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去运用数字手段发挥博物馆的文化力量。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
数字展示效果
给观众特别的体验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表示,从观众的体验视角出发,大运河博物馆以多元的展示手段设立14个常设陈列,通过14个主题鲜明、风格迥异的空间设计和丰富的数字展示效果,带给观众特别的体验。
郑晶以大运河博物馆的多媒体互动体验展览——运河上的舟楫为例,该展览以实体体验+数字多媒体的虚拟体验方式,讲述大运河上舟楫的演变、舟楫的类型等相关知识与故事,让观众感受到好像真实的船舶正在开动,领略到了真实坐船的摇晃感。
“运用了16台环形投影和6台水面投影相结合,营造出巨大的数字虚拟空间,给观众带来非常好的沉浸式体验。”郑晶认为,博物馆是以历史的遗存、实物为出发点,即使是数字化地展示,它的核心应该也是以内容为本身。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丹:
用数字文化元素
提升观展品质
作为博物馆之城,周末打卡博物馆已成为成都市民的一种潮流。
四川博物院的“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中的文物,上起商代下迄秦统一,以青铜器为主。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丹说,该展览运用了数字文化元素,将静态的形象放到手机、屏幕上,用当代语言进行解读,能让游客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青铜文明,主动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未来,谢丹认为博物馆要打开虚拟的空间。“在线上,我们先对文物展览进行深度解读,再通过线下观看实体文物,才会有更深刻的亲切感。”她表示,博物馆开设的线上讲座、线上文创售卖等平台,都让博物馆内的文物、文化活跃在市民生活中。
本报记者 王嘉 卢星宇
实习记者 泽登旺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