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重庆交通大学教授周建庭:“从医”25年“治愈”2000多座桥梁
2021-12-14 07:02:07    作者:张亦筑      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交通大学周建庭教授是一名“桥梁医生”。作为我国知名的危桥整治专家,周建庭已经“从医”25年,致力于桥梁病害诊断与加固领域研究,形成了桥梁安全保障全链条研究成果。据统计,国内2000多座桥梁,都是他的“病人”,遍布15个省市。他妙手回春的“医术”,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推动桥梁管养的科技革新,引领了行业发展。

在近日举行的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会上,他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30多年前来渝求学

他初出茅庐就令人刮目相看

周建庭是浙江金华人,1989年,年仅16岁的他,来到重庆交通大学求学,从此扎根重庆,至今已逾30年。

1993年,周建庭偶然听到一则消息:在我国众多桥梁中,至少1/3以上存在结构性缺陷或不同程度的功能失效隐患,需要定期进行人工检测。每座桥梁的检测需耗资数万元乃至数百万元。“这则消息对我触动很大,从此我也确定了研究方向——桥梁病害诊断与加固。”他说。那时,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国内才刚起步。

大学毕业后周建庭留校担任助教。同年,他就在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下,在国内首次提出并构建了“截面转换加固T型梁桥理论和技术体系”,初出茅庐的他令人刮目相看。

在研究中,周建庭发现,重庆阴雨天气多,特别是三峡成库过程中,水位变化对库岸乃至桥梁基础的侵蚀,给桥梁安全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如何能够开出合适的“方子”,给桥梁“治未病”,有效避免侵蚀带来的桥梁突然失效或者垮塌?

为此,他进行深入研究,并于2000年,在国内首次完成了三峡库区变动水位区部分淹没桥梁的主拱圈块石水蚀试验和桥基水蚀试验,为确保库区桥梁的安全奠定了重要基础。

率先攻克国际性难题

不用“开膛破肚”就能精准发现桥梁内在病害

要真正“对症下药”,就得准确了解“病人”的状况。于是,从2001年起,他开始开展桥梁健康监测与评价研究,以准确获取桥梁的客观运行状态。最终,他建立了国内首个桥梁远程集群监测评价系统,实现了地域分散且桥型不同的3座大型桥梁的集群安全监测与评价。2005年,经专家组鉴定,该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后,他又发现,桥梁管养的痛点和难点,是桥梁的隐蔽病害。据统计,桥梁内在病害导致的危桥,占危桥总数的80%以上,因此这也被称为桥梁安全事故发生的“第一杀手”。然而,过去并无有效的诊断技术。

利用桥梁内部钢结构损伤引发自发磁场变异的特性,周建庭带领团队研发了基于自发弱漏磁的桥梁内在病害可靠诊断技术与装置,率先攻克了桥梁内在病害无损量化诊断的国际性难题。

“用这项技术和装置,不用‘开膛破肚’,就可以精准发现桥梁是否有内在病害,病害在哪里。”他说。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实现了桥梁内在病害精准、无损诊断技术的引领,周建庭的团队也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学术“大牛”也是“老黄牛”

努力为交通强国提供重要人才和科技支撑

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和一等奖10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9项、软件著作权13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2部,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规范6部……在学生心目中,周建庭早已是学术“大牛”,但他却从未停下脚步,像一头“老黄牛”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辛勤耕耘。

“我国有100多万座桥梁,维护好、修缮好这些桥梁,就是为国家节约资金。我们要把个人事业发展和国家重大需求结合起来,为我国桥梁安全保驾护航。”这是周建庭经常对团队成员说的话。团队的每一个人,都铭记于心。

2020年3月,依托重庆交通大学建设的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由科技部、重庆市政府正式批准建设运行。这是全国唯一一个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重庆交通大学获批建设运行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周建庭担任实验室主任。

这样一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的落地,让周建庭感受到了荣誉,更感受到了责任和使命。未来,他们将建成完备的山区桥隧高端试验平台,持续提升交通设施领域建设运维创新水平。

 

责任编辑: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