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用音乐叫醒马兰的春天
2022-04-01 08:21:15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唱一首动人的歌谣,让孩子们知道爱在人间,清晨的花朵永远的童年。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带一束鲜艳的花环,这里埋葬着抗敌的英雄,这儿的人们和你一样坚强善良。”  

  一首《如果有一天你来到马兰》在马兰村的山间流淌,歌声飘出山谷,去向更远的地方。

  曾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演唱奥林匹克会歌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回到家乡,又一次唱起他们熟悉的家乡歌谣。不同的是,这一次,歌声里带了忧伤——因为把他们送上冬奥会舞台、一直陪伴他们的“邓奶奶”,永远和他们说再见了。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来自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前身是组建于2006年的“马兰小乐队”。2004年起,退休干部邓小岚在马兰村义务帮扶支教,启蒙儿童音乐教育,18年来风雨无阻。

  在这片曾经养育了她的土地上,邓小岚就像一颗种子,生根、开花、结果、落叶。

  寻根黄土地

  “故乡如醉远,天末且栖迟。沥血输邦党,遗风永梦思。悬崖一片土,临水七人碑。从此马兰路,千秋烈士居。”

  这首《题马兰烈士墓》,也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的演唱曲目。歌词原本是晋察冀日报社、人民日报社前社长邓拓为纪念马兰烈士作的一首诗。将它谱成曲教给马兰后人传唱的,正是邓拓之女——邓小岚。

  马兰村位于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地处太行山北部东麓。晋察冀日报在边区进行抗敌宣传的十年间,报社就常驻在马兰。时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的邓拓,带着同志们在山里一边游击,一边办报。

  当时,日寇“扫荡”频繁,办报既艰难又危险。报社人员和当地村民互相保护、依靠。1943年,一股日军窜犯马兰村,敌人抓到马兰村老乡,严刑拷打,逼问报社的人跑到哪去了?报社的机器藏在什么地方?村民宁死也不说。此次,马兰村有19个村民因为掩护报社人员牺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兰惨案”。

  在这样的环境下,1943年冬天,邓小岚出生了。她出生后被寄养在老乡家里,直到3岁才随父母离开。老乡们倾尽所有照顾这个小娃娃,邓小岚记得,自己随父母离开后,养育她3年的干爹还赶着毛驴车,走了两天两夜专门去看她。

  血与火的洗礼中,晋察冀日报和马兰村老乡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邓拓的笔名“马南邨”就取自马兰村的谐音,字里行间皆是鱼水情深,永志不忘这段岁月。

  特殊的渊源,使得邓小岚对这片黄土地始终有着特别的情感。她一心想了却心中的夙愿,好好回马兰村去看看。由于工作原因,邓小岚直到1997年才重回马兰,和妹妹一起祭奠马兰烈士。

  这一次“寻根”,让这位老党员在马兰村扎下了根。

  人是一颗种子

  时隔多年第一次回到马兰村,邓小岚心中满是激动。

  然而,当心中的故乡越来越近,映入眼帘的却是破旧的村景、落后的生活,邓小岚心里很不是滋味。她回想起父母曾经在这里战斗,就是为了让这里的人们过上更好的日子,邓小岚决心为马兰村做点儿事情。

  “父亲和母亲的青春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在生活方面,那当然是他们一生中最困难最艰苦的一段日子,但在精神方面,那又是他们一生中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因为他们在那时候把生死置之度外,对党对人民作出的贡献最多。”

  1965年,在确定邓小岚入党的会议上,她发言的题目是《从乌兰诺娃到乌兰牧骑》。乌兰诺娃是苏联著名的芭蕾舞演员,也是热爱音乐的邓小岚青少年时代的偶像。而乌兰牧骑则是适应牧区生产生活特点、给广大牧区劳动人民带来文艺演出的文化工作队。在那个年代,劳动人民并没有机会看到芭蕾舞,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却在艰苦的条件下给牧民演出,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我就觉得生活、工作都应该为更广大的劳动人民服务,要是比较起来,乌兰牧骑是更值得敬佩的。”

  2004年起,退休的邓小岚几乎以每月一次的频率翻山越岭到马兰村,一年中,有大半年的时间她都在马兰村度过。从北京到马兰300多公里,早上8点从北京出发,先坐火车到定州,再倒两班大巴到马兰村,每每日落西山时才能到达。即使现在通了高速,也需要多半天的工夫。

  邓小岚攒下来的退休金,大部分都用来帮助建设马兰村。她翻修教室,一开始资金不足,弟弟妹妹还凑了不少。邓小岚一边给孩子们上课,教他们唱歌、画画,一边深入了解山村情况,为改善乡亲们的生活出主意想办法。

  马兰的山山水水在她眼里都是宝贵的。多年前,有人要在铁贯山开矿,邓小岚极力阻止,并带头修路、种树、整治排水沟,鼓励乡亲们依靠胭脂河和铁贯山发展生态旅游。

  赓续红色基因,邓小岚不遗余力。在《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老同志的提议下,邓小岚推进建造了“马兰惨案”遇难同胞纪念碑,纪念碑如今矗立在村口。邓小岚与妹妹一起谋划了“寻路”系列,在马兰及附近有过红色记忆的点位竖起一个个小牌子,供人参观缅怀。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邓小岚认为,音乐里有诗意,有文明中很美、很精华的东西。爱好音乐的邓小岚想了一个音乐造梦的方法来启蒙大山里的孩子——从教孩子们唱歌、到教孩子们乐器、到组建乐队、再到表演,邓小岚为马兰孩子打造的音乐梦,已经一步步变成现实。

  “邓老师可惦记村里了,一直在想办法帮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村子里的发展,我们要听听邓老师的意见,一起谋划……可惜……”回忆起邓小岚为马兰村付出的点点滴滴,马兰村党支部书记孙志胜一度哽咽。

  “我想让山里的乡亲们知道,共产党没有忘记他们,被哺育过的孩子也没有忘了他们。”这是邓小岚生前给出的答案。

  村庄蝶变,梦想发芽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44个可爱的孩子,穿着可爱的虎头衣、脚踩虎头鞋,站在“鸟巢”舞台中央,惊艳亮相。他们用希腊语完美演绎了《奥林匹克颂》。纯净、空灵的天籁之音,令世界动容。人们探问:这些“天使”从哪里来?

  他们从300公里外的太行山来,从脱贫致富的革命老区来。

  按照惯例,在奥运会升起奥林匹克会旗的环节,都有一个无伴奏的歌唱。总导演张艺谋想让山区的孩子用希腊语唱会歌,因为中国现在脱贫了,中国的孩子、山区的孩子跟过去不一样了,他们站在奥运的舞台上,就是向世界讲出我们的故事。

  冬奥会开闭幕式导演组就是通过邓小岚给孩子们录制的唱歌视频,才找到了马兰村。

  这是一个梦想开花结果的故事。

  2012年12月,脱贫攻坚的动员令从阜平发出。

  2013年8月,邓小岚发起的“马兰儿童音乐节”在村外的山谷里精彩启幕。

  2015年10月,在马兰村学校旁的山坡上,邓小岚给孩子们设计建造的“音乐城堡”拔地而起。“城里孩子能看到的,我们山里的孩子也要看到。”

  2021年10月,胭脂河边的“月亮舞台”惊艳亮相。这是邓小岚筹资建设的“马兰儿童音乐节”的新场地。舞台坐落于青山绿水间,立面是一轮半月的形状,湖水从舞台前流过,干净,纯粹,正如邓老师和马兰孩子们一样。

  3月19日,在月亮舞台活动现场,邓小岚突发疾病,两日后不幸离世。这位“马兰后人”,最终还是叶落归根在哺育了她、也被她反哺的地方。

  在邓小岚原本的计划中,今年5月将在“月亮舞台”举办第五届“马兰儿童音乐节”。届时,水坝修好,山里水涨起来,就能看到两轮半月连在一起。她还计划在舞台旁种满凌霄花、连翘、榆叶梅,“再过几年,等夏秋到来的时候,藤萝爬满墙体,星月交辉下清溪环绕,盛开的凌霄花簇拥着孩子们……”

  “邓老师常说,自己上年纪了,紧赶慢赶,就这几年,能多做一点是一点。她最近太忙了,从阜平到北京,常常两三天就是一个来回……”孙志胜言语间满是痛惜。

  18年来,邓小岚像一粒种子,深深埋进阜平马兰村这片多情的土地;更像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在这方希望的田野上。

  在太行山深处的马兰村,村民们沉浸在悲痛之中。邓小岚老师逝世的消息传到保定和阜平,引起很多干部群众自发在网络上进行追思和吊唁。孩子们则唱起邓老师教给他们的歌曲,送别他们的邓奶奶……

  “胭脂河水长,从那天上来,要问去何方,宁静的村庄;宁静的村庄,沐浴着阳光,唱起这歌谣,铁贯山笑了……”

  18年来,邓老师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

  在马兰,邓小岚教过的孩子有200多名,为马兰村做出的贡献更是不计其数。用村民们的话说,“是邓老师用音乐叫醒了马兰的春天。”

  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责任编辑:刘韵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