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网

重庆武隆:打好“科技赋能+群测群防+提前避让”防治“组合拳”,织密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
2024-12-04 08:15:36    作者:代君君      来源:成渝经济网     

重庆武隆区地质灾害存在分布地域广、隐蔽性和突发性强。以今年来看,武隆降雨量780.5毫米,与多年平均683.7毫米,偏多14.2%;比去年同期624.0毫米,偏多25.1%。今年入汛以来,全区共经历9轮强降雨天气,同时乌江武隆站最高水位出现在6282330分,迎来3年来最高水位洪峰190.43米,低于警戒水位2.57米,大溪河、延沧河、木棕河、老盘河在汛期间也均出现超保证水位洪水。主汛期(67月)的降水集中、极端性强,局地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的风险高。

地质灾害隐蔽性强、破坏性大,灾害来临时往往只在分秒之间。每每在地灾工作复盘情况的汇报时,基层干部如是说:提前10分钟给出预警,我们可以撤离避险人员;提前半个小时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避免大量人员伤亡;提前两个小时告诉我们,我们基本可以避免人员伤亡。

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但是受制于人类对成灾机理和发灾规律的科学认知不够,灾害什么时候发生?已然成为全世界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一大难题。面对这个难题,武隆区通过新技术应用和管理方式创新,以“科技赋能+群测群防+提前避让”体系,构建“336”机制,不断提高监测预警水平,织密地质灾害“防护网”,从而在时间上“跑赢”地质灾害,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jpg

武隆长田坎滑坡地带(重庆市武隆区应急管理局供图)

夯实“人防”基础 全区防灾无死角

近年来,武隆持续建设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基本建成村社地灾风险管理“一张图”,“四重”网格员、地防员、驻守地质工程师常态化排查核查,风险隐患扁平直报及“事件调度组”“板块跑道组”常驻+轮驻协同处置地灾预警事件的群测群防网络,在夯实“人防”基础的同时,让大家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动向。

结合“141”基层智治体系,全区分片区落实371名地灾防治四重网格员、801名地防员不定期对临水、临边、临坡、临崖、临岩周边隐患常态化开展拉网式排查,选派20名驻守地质工程师定期开展专业核查,全方位摸排风险隐患底数,对349处隐患点在汛前全部完成应急演练,建立隐患台账、实现闭环管控。同时,通过健全机制,在地质灾害高发期,严格执行1小时预警、1小时报告、1小时处置三个一小时机制,健全风险隐患动态更新、责任包干等制度,实现精准预判、及时预警。今年以来,提前撤离避让群众4081109人。

202462610时,武隆区长坝镇政府接到地质灾害橙色预警后,立即巡查排查辖区内长田坎滑坡风险点,发现滑坡轻微变形,立即组织高风险范围内1221人提前转移避险。2717时,接到地质灾害红色预警后,第二次转移1830人。28630分,驻守地质工程师李杰和群测群防人员陈光明巡查中发现滑坡变形严重,同时该点的监测设备也发出预警,于是又撤离24人。三次累计转移避险3255人。同时,落实相应管控措施,划定危险区范围,设立警戒线和警示标志,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落实专人24小时巡查值守,严防人员回流。很快滑坡发生。由于转移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728日,受强降雨影响,我区芙蓉街道、白马镇、平桥镇、鸭江镇、长坝镇等地在组织群众提前避让撤离方面坚决果断共计转移4871045人,无一人涉险。

5.jpg

应急指挥车辆在转移受灾村民(重庆市武隆区应急管理局供图)

提升“技防”能力 与地质灾害“抢时间”

在实施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中,武隆区强抓监测预警到位,对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实现三级贯通,加快推进“地灾气象风险预警·一件事”应用,打通风险预警“最后一米”。

近年来,武隆区安装各类监测预警设备3592台,349处隐患点自动化监测设备全覆盖,21处重大隐患点实现AI视频监控,在全市率先完成26个乡镇街189个行政村地灾风险管理“一张图”建设。同时,抓多跨协同到位,全面建立了应急管理、规划自然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和各乡镇(街道)的沟通协作、定期会商工作机制,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各展其长的防治工作格局,确保第一时间预警预判,精准发布预警信息,各司其职抓好防灾救灾工作。

与此同时,全区狠抓响应措施到位,制定了《武隆区降雨期间地灾提前避险分级分类应急响应工作指南》,对全区5279处地灾风险源(隐患点349处,4039处房前屋后边坡隐患,其中纳入综合处置及避险搬迁825处,宏观巡查3214处,地质灾害风险区(孕灾地质体、小流域)891个)细化落实了提前避险标准,分级分类制定应急响应措施。并通过抓闭环管控,截至目前,全区43起灾险情已全部落实防治措施。其中,完成搬迁避让16处,完成综合处置20处,正开展综合处置5处,继续监测预警1处。同时,对新生灾险情建立隐患台账,落实责任措施,点对点抓好整改销号。

202252819时,武隆区江口镇黄草村斗砻子组陡磊子发生滑坡灾情,滑塌方量约50万方,造成在建重庆至黔江高铁站前八标段肖家湾隧道出口损坏,施工材料堆放场及施工便道被掩埋。由于预警处置及时,居民及施工人员共358人提前撤离,无人员伤亡。

很快,居民和施工人员撤走,技术设备进场。一批外表如同小电杆GNSS(地表位移)便携式地灾监测设备被安装在滑坡区域附近,实时采集、传输地面数据。

南江地质队武隆区技术团队运用卫星遥感识别滑坡区变形范围、地面雷达实时监测滑坡位移量、无人机航测测绘滑坡的整体地质环境,再结合GNSS、全站仪及人工监测精准定位,对滑坡体实施24小时全方位监测。

同年519日至527日,四重网格员全天值守,定期巡查,驻守地质工程师坚守现场,每天对监测数据及滑坡状态进行研判。

当年528日早8点,监测数据曲线陡然波动——原本每天增长5毫米左右的滑坡变形,2小时内变形达3050毫米。

根据监测曲线和宏观巡查,检测团队判断滑坡险情即将发生,果断建议扩大疏散范围。

当天下午,当地政府和建设单位组织滑坡对面的白家山隧道施工区200多名施工人员撤离,周边区域也被封锁。

当天19点,人员全部撤离2个小时后,肖家湾隧道上方的山坡发出巨响,50万立方米的土石倾泻而下,民房和高铁施工现场瞬间被淹没。

滑坡稳定后,南江地质队对滑坡区域进行了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专项核查。经核查,这处滑坡是武隆区2022年新增的3处地灾风险点之一。

3.jpg

救助群众转移(重庆市武隆区应急管理局供图)

强化全方位支撑 补齐防治短板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必须要把“防”放在首位。为此,武隆区不断推进信息化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断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通信、应急处置等工作能力,切实提高了我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据介绍,全区始终坚持科学研判,动态锁定全域“风险点”,实行“固定+动态”风险研判机制,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建立地灾风险分区分级分类管控机制和分片包干责任机制,提前划定地灾风险预警范围内固定受威胁对象;气象、水利、规划资源等部门适时组织临灾会商研判,动态研判其它可能受威胁人群;各乡镇(街道)、行业部门加强汛期洪涝和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新发现各类隐患问题846个。

在坚持精准预警,实现风险响应“全覆盖”方面。区防指、区地指动态掌握水情、雨情、灾险情等发展趋势,降标提级响应市级防指针对武隆启动的防汛、地灾应急响应;区水利、规划资源等部门及时发布中小河流涨水风险提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区气象局按照“1131620”递进式气象预报要求发布气象信息296条,智能触发部门、乡镇1938次,发布针对性措施5941条,覆盖各级各类应急责任人31.7万人次、自动匹配短信发送29.3万人次,21处重大有隐患点安装AI视频监控,适时动态掌握隐患现状,确保预警信息到户到人。

武隆表示,将以防灾减灾救灾固本强基三年行动为契机,进一步充分运用人防、技防等手段,以科技为翼,以创新为魂,继续推动网络、存储、智算、安全、运维等关键环节的持续升级,赋能防灾减灾进一步向数字化、智慧化演进,提升全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为建设安全、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武隆建设提供坚实保障。(文/代君君) 

责任编辑:梁荣